|
隨著年節(jié)將至,市場、超市里購買豬肉的攤販前又排起了長隊。然而,豬肉占領中國人餐桌的局面,卻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讓大家喜愛的豬肉,實際上是靠實力打敗牛、羊肉的。 如何過牛關、斬羊將?先看看豬豬的PK史吧! 周代 早在周代,牛、羊、豬稱為“大牢”,是只有國君及卿大夫才有資格享用的佳品,堪稱食物中的“王者”,不是一般人能吃得上的。這個時候,牛肉雖然貴為“大牢”之一,上古時期亦用于祭祀與食用。 春秋 可是到了春秋后期,鐵犁、牛耕出現(xiàn)后,牛成為重要的勞動工具,逐漸淡出肉食行列。就這樣,牛肉搖身一變升了好幾個檔次,甩開了羊肉和豬肉好幾條街。 漢代 這場三足之爭變成了兩者PK戰(zhàn)延續(xù)到了漢代,可羊和豬誰都沒贏,一直在餐桌上平分秋色,難分伯仲。 魏晉~元代 直到幾百年后的魏晉,這一切悄悄發(fā)生了改變。不知是豬豬難伺候,還是羊肉太美味,豬的飼養(yǎng)規(guī)模開始萎縮,羊肉從此成為中國人主要肉食長達千年之久。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已稱“羊者是陸產之最”;唐代文人筆下經常出現(xiàn)的是“羊羔美酒”,豬肉卻鮮有提及;經過唐代的高速發(fā)展,在宋代已成社會時尚;到了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代,羊肉更是獨占鰲頭,非但蒙古人以之為主食,漢人食用羊肉同樣普遍。 明朝 進入明朝后,豬豬才看到了一點希望。明朝年間人口的空前增加,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眼見畜牧生產越來越不足以維持基本的食物能量需求,人們被迫減少畜牧生產、增加谷物生產,這時豬才再次被人們重視起來。這是因為豬在提供肉食的基礎上,對飼料的要求遠遠比其他牲畜要簡單得多,同時養(yǎng)豬還可以提供大田所需要的肥料,對于恢復土壤的肥力,起到重要作用。 清朝 意識到養(yǎng)豬的好處,豬豬就離這場PK的翻盤不遠了。清朝,“豬強羊弱”勢頭更加明顯,每過春節(jié),京城常常要殺豬近十萬頭,豬肉終于成為了我國的主要肉食。 今日 直至今日,豬肉的數(shù)量優(yōu)勢已經不可動搖,其年產量竟達羊肉的十倍,經過幾千年與羊肉的PK之后,豬肉終于“逆襲”成功啦! 豬豬這么努力的逆襲, 臘月二十六,不來一頓經典紅燒肉嗎? 健康版紅燒肉 1.新鮮五花肉洗凈,用刀刮去肉皮表面雜質,切成麻將塊大??; 2.姜切片,蒜切末備用; 3.空碗中取兩勺料酒,一勺生抽,一勺老抽,一勺食醋,化開冰糖; 4.不沾鍋加熱后,放入瀝干的五花肉,開中火,邊煎邊翻面,直到煎出油脂,色澤變至金黃色; 5.將煎出的油脂倒出; 6.開大火放入姜、蒜、干辣椒,煸出蒜香味后放入料酒等配好的調味料; 7.翻炒一會后放入開水水量沒過肉,燒開煮沸后蓋鍋蓋小火慢燉,燉60分鐘左右即可。
健胃散,益氣健脾,溫胃散寒 主要成分:制香附,法半夏、焦山楂、雞內金、大黃、公丁香、小茴香、白豆蔻、懷山藥等。 法半夏: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焦山楂:可消食健胃,行氣散瘀。 大黃:瀉熱通腸,逐瘀通經,涼血解毒。 公丁香:溫中降逆,補腎助陽。 小茴香:祛寒止痛,對寒濕、氣滯引起的肚腹脹滿、大便溏稀及疝氣等有很好的療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