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研究西方史的。 近日,在研讀波斯歷史的時候看到:公元前517年,時任波斯國王大流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并將其作為一個行省納入版圖。 突然想:這時的中國發(fā)生了什么? 查了下資料:這一年是東周敬王姬匄4年,魯昭公因內(nèi)亂逃往齊國,時任齊國國君是齊景公。 說到魯昭公和齊景公,不禁想起一個故事:二桃殺三士。 故事的情節(jié)是這樣的: 齊景公時期國內(nèi)有三個著名的勇士: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這三人武藝高強,勇氣蓋世,為國家立下了赫赫功勞,號稱“齊邦三杰”。 有一次,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shè)宴款待。齊國名相晏嬰和“齊邦三杰”都參加了這次宴會。 酒至半酣時,晏嬰請示道:“園中金桃已經(jīng)熟了,請二位國君嘗嘗鮮吧?” 齊景公欣然同意。 不一會兒,晏嬰帶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6個桃子。眾人一見,盤中的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 晏嬰首先給齊景公和魯昭公每人獻上一個。 二位國君吃完,晏嬰和在場陪同的魯國大夫又分別品嘗了一個。 最后,盤中還剩下兩個桃子。 這二個桃子應(yīng)該賞賜給誰呢? 晏嬰說:“請大家自述功勞,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 齊景公同意了。 “齊邦三杰”中的公孫接第一個站了出來。 他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隨國君打獵,突然林中躥出一只猛虎,是我沖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該不該吃個桃子呢?” 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桃一個?!?/span> 公孫接吃完桃子,得意地站在一旁。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當(dāng)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只大黿興風(fēng)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涌的河中,舍命殺死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呢?” 景公說:“當(dāng)時黃河波濤洶涌,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yīng)吃桃。” 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dāng)年我奉命討伐徐國,舍生入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5000余人,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fēng)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 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dāng)然高于公孫接和古冶子,然而桃子已經(jīng)沒有了,只好等樹上的其它桃子熟了,再請將軍品嘗了。” 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戰(zhàn),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如此羞辱,還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 說罷,竟揮劍自刎了。
公孫接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反而吃不到。我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 說罷也自殺了。 古冶子也沉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本是朋友,可是一會的功夫,他們死了,我還活著,這是不仁;我用話語來吹捧自己,羞辱朋友,這是無義;覺得自己做了錯事,感到悔恨,卻又不敢去死,這是無勇。我一個人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為了兩個桃子,頃刻間三位猛將倒在血泊之中,齊景公頗為傷懷,下令將三人葬在臨淄城東南的蕩陰里。 后來,有人根據(jù)此事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梁父吟》,全文如下: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jì)。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由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此詩在后世廣為流傳。 從內(nèi)容看,這首詩寫的就是晏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國發(fā)展到晏嬰時期,仍然是姜齊的天下。齊國的歷史分為二段:第一段是姜齊,國君都姓姜,屬于姜太公的后代。 另一段叫田齊,國號仍然是齊,但國君已經(jīng)不再姓姜,而是姓田。田齊的第一位國君叫田和,是多年前到齊國避難的陳國公子的后代,所以田齊有時也被稱為陳齊。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些歷史故事,如孫臏和龐涓斗法、樂毅伐齊、田單大擺火牛陣、孟嘗君與雞鳴狗盜之徒等都發(fā)生在田齊時期。 齊景公是晏嬰服務(wù)的第三個國君。 這個故事出自《晏子春秋》——一部記述晏嬰生前言行的書。 此書收錄這個故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贊美晏嬰的謀略和機智。當(dāng)時的齊國田氏勢力逐漸壯大,并威脅到王室的安全。為了齊國的長遠發(fā)展,晏嬰設(shè)計除掉了以田開疆為首的“齊邦三杰”。 田開疆死了,齊國并沒有避免被田氏取代的命運,作為國相的晏嬰,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都曾經(jīng)為此努力過。 然而,不同的人讀了這個故事會有不同的感想。 歷史上,下屬因功高震主而被殺害的事例極多。狡兔死,走狗烹,多少曾經(jīng)叱咤疆場、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最后被自己曾經(jīng)效忠的主子殺害。劉邦這樣做過,朱元璋也這樣做過,其它的一些國君和皇帝也這樣做過。但像齊國三士這樣,為了二個桃子相繼自殺,實在太令人震驚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陰謀和讒言的威力。 春秋時期的中國人是非常單純和質(zhì)樸的,都是直來直去,沒有那么多花花腸子。在那個年代,我們看到了太多忠心事主、殺身成仁的故事。這些故事,在現(xiàn)在的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據(jù)說,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以前,中國人在戰(zhàn)場上是不會“用計”的。當(dāng)時的晉文公名為“退避三舍”,實為誘敵深入。在后來的宋楚泓水之戰(zhàn)中,宋襄公因為按規(guī)則辦事,沒有“半渡而擊”,最終被楚軍打敗,后人多笑其迂腐。殊不知,當(dāng)時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像宋襄公這么做的。 歷史發(fā)展到21世紀(jì),如果誰還完全憑實力、按規(guī)則去辦事,成功了還好,如果失敗了,一定被人稱為書呆子、傻子。但,如果有人通過耍心眼、搞小動作、坑蒙拐騙,甚至通過一些下三濫的手段,把一件按常理無法做到的事情辦成了,則會被看作是一個“能人”,讓許許多多的人深感佩服并極力模仿。 看看我們的電視劇,看看我們的一些成功學(xué)之類的暢銷書籍,無不充滿著陰謀、策略、計謀。 在這個故事中,二個桃子品種再好,味道再美,比起三個“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jì)”的勇士,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但晏嬰正是利用這二個微不足道的桃子殺掉了“齊國三杰”,不禁使人感到驚心動魄,毛骨悚然,而且是在“一朝”之間,既言時間之快,也說明了陰謀之易行。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古代士人的風(fēng)范。 晏嬰之計之所以能夠成功,關(guān)鍵是利用了三人的弱點。這個弱點并不是指他們的魯莽與驕狂,而是他們的古士風(fēng)度。開始他們都比較驕傲,特別看重自己的事功,但當(dāng)他們覺得自己做錯事的時候,寧肯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彌補。這是一種極為高貴的精神,他們是在用“士”的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自己。 在春秋時期,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個叫“士”的群體。他們擁有知識和技能,但收入很不穩(wěn)定,很多士人不得不孜孜以求于功名利祿??鬃犹岢?/span>“修己以安百姓”的為士之道,多數(shù)士人是難以遵行的,尤其是在嚴(yán)酷的政治斗爭中,忠于自己的理想、嚴(yán)以律已、知恥尚功、做事過于認真的“士”必然處處碰壁,難逃失敗的命運。 在“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如果說“桃”象征的是功名利祿,那么桃僅有二,士卻有三;功名利祿甚少,而士的數(shù)量卻多:典型的僧多粥少。 君主懸爵祿于上,士人為之自蹈于死。 可悲可嘆! 那么,諸葛亮在沒有出山的時候,為什么“好為《梁父吟》”呢?他對晏子和齊國三士持什么樣的看法呢?他的為士為相之道又如何呢? 有人說,《梁父吟》的原作者就是諸葛亮,也有人說是更早的曾子。對這樁學(xué)界公案,我們無力深究細研。不過,從《三國志》的記載看,諸葛亮應(yīng)該是非常喜歡這首詩。 但是,與《晏子春秋》以為三士當(dāng)除、肯定晏嬰的立場相反,《梁父吟》抒發(fā)的是嘆惋三士、嚴(yán)責(zé)晏嬰之情。 雖然是同一個故事,但旨趣迥異。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在于施展抱負,即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諸葛亮在隆中時的身份是“士”,蜀漢建國后他的身份變?yōu)?/span>“相”。 《梁父吟》從一個側(cè)面表達了諸葛亮作為“士”的立身之道。當(dāng)時正值漢末亂世,政衰民怨,很多士人流離失所,還有的死于戰(zhàn)亂。諸葛亮隱居隆中,躬耕隴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好為《梁父吟》”,不妨認為是以“三士”爭“桃”致死為戒,即“窮”時不欲得“桃”。 諸葛亮為“相”后,身居高位,生活儉樸,政風(fēng)清廉。臨終前主動向后主申報財產(chǎn):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的申報是否屬實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寫道:及卒,如其所言。 此乃“達”時不貪得“桃”。 中國古代輔政相臣眾多,但像諸葛亮一樣,雖“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而能“專權(quán)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讓舉國上下親之、信之、服之、敬之者,一人而已。 諸葛亮治下的蜀漢,科教嚴(yán)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吏不容奸,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fēng)化肅然,蜀臣中頗多賢德而清廉者,如董和、劉巴、董允、費祎、姜維、鄧芝等,莫不如此。 士惟淡泊可以免禍,亦惟淡泊可以全節(jié)。諸葛亮躬耕隴畝之時,身處亂世,“好為《梁父吟》”,實乃悲士人立身處世之不易,諷為相之不仁也。 最后,需要告訴各位讀者的是,不光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千古詩仙李太白也寫過一首《梁父吟》,現(xiàn)錄于下,與大家共賞: 由于種種原因,這首詩目前發(fā)不上去,讀者可以在網(wǎng)上自行搜索,全文共336字,寫得極其雄壯。雖然有些字比較生僻,但在主旨上與諸葛亮的《梁父吟》異曲同工,而異于《晏子春秋》。 |
|
|
來自: ljw普天暖陽 > 《文件夾1今天七月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