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中我們常用到張仲景的一些方子,比如柴胡類方和瀉心湯類方,但有時候用經(jīng)方并不能完全解決患者身體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通過學習張仲景和李東垣,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張仲景更像是醫(yī)學界的一個武官,而李東垣更像是個文官,張仲景的方子針對性強,方子很威武,針對疾病橫刀立馬,覆杯而愈,而李東垣的方子,藥物涵蓋面很廣,善于調和身體的狀態(tài),尤其是一些復雜的慢性疾病延遷的狀態(tài)。 比如我們最常用的經(jīng)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患者處于三陽合證的復雜局面,三陽合證是因為病邪入侵,太陽陽明少陽三個陽經(jīng)同時受病,治療時以祛邪為主,雖然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也是表中里結構,但他所針對的病位要更靠里,癥狀并不限于腸胃,還有柴胡桂枝干姜湯,是上下結構,但也是以祛邪為主,而李東垣的升陽益胃湯,外邪并不重要,而是本身身體已經(jīng)處于一種病程日久,虛勞纏綿的狀態(tài),身體出現(xiàn)疲勞疲乏骨節(jié)酸疼等癥狀,表里通病,虛實夾雜,燥濕相混的局面,升陽益胃,以重建中州秩序為主,兼顧身體存在的其他諸多癥狀,所以李東垣所治療的患者,身體更虛弱更復雜更難治。 經(jīng)方中五瀉心湯,也屬于上下結構,但治療主要針對腸胃癥狀,患者存在消化道系統(tǒng)的問題比較突出,而且這類患者體質上熱下寒,與升陽益胃湯中論述的還不一樣,升陽益胃湯是講患者的身體整個升降浮沉出現(xiàn)問題,所以在運用時我就在想,李東垣的治方思想其實就是對張仲景的一點補充完善,如果患者病癥涉及身體的方方面面,單純用經(jīng)方不能完全顧及到的時候,就要考慮李東垣的升降浮沉氣機運行寒熱虛實的思路。 這只是我們在運用的時候一點粗淺的認識,那李東垣和張仲景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首先從治療思路看,李東垣注重內傷,著有《內外傷辨惑論》,內傷就是傷及內臟,無論是飲食勞倦還是房室七情所傷,都是身體內部出現(xiàn)問題,身體虛弱,形成了慢性病情延遷的狀態(tài),所以在治療時,李東垣強調補中益氣,無論是何種內傷,補益中氣都是一個可取之道,固住中焦也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張仲景注重外感,強調外感外邪入侵身體,注重疾病的轉經(jīng)和傳變,在治病的時候,分六經(jīng)辨證,然后從藥物看,傷寒方用藥更有針對性,用量較大,用方也更精準的針對哪一經(jīng),而李東垣用藥既符合季節(jié)的變換,藥味多藥量小,也考慮藥物作用于身體的升降浮沉。 臨床上我們常用張仲景的方子,《傷寒雜病論》的處方,皆認為經(jīng)方,經(jīng)方在運用的時候,更有針對性,而且適用的病癥較明確,而時方李東垣的方子藥物復雜,針對的病癥往往較多而繁雜,這類人群的癥狀很多,所以李東垣的方中藥物涵蓋面很廣,這也更符合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們的實際體質,現(xiàn)在的人很少表現(xiàn)出典型突出的某一病癥,而是身體病癥很多但卻并不突出,各經(jīng)的病都有,如果單一的用某一個經(jīng)方去治療的話,難免顧此失彼,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這時我們用李東垣的方子,藥味復雜全面,對身體同時出現(xiàn)的諸多病癥能面面俱到,而且藥味劑量小,力道溫和,調整身體升降浮沉的同時,又能顧及身體的正氣,恢復身體的正常秩序。 |
|
|
來自: 彼案 > 《經(jīng)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