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們,帶娃一天,你會遇到多少件抓狂的事? 有老母親掐指一算:「 9 ?哦不,10 ……或許更多,通常我都來不及抓狂,就被娃帶入下一個劇情?!?span> 說著,她自動回放上周帶娃拜訪朋友的「抓狂瞬間」。 下面,我們就跟她一起,來真切感受一下當媽的一天。 文中插入了解析和建議,讓我們一起把養(yǎng)育煩惱,變成孩子成長的機會吧。 1. 從起床,到出門帶娃出趟門,比皇帝出宮都難。 娃早起磨蹭,磨蹭,磨蹭……從叫起床,到出門,一共用了 2 小時 10 分鐘…… 抓狂指數:★★★★★ ? 解析 你會發(fā)現,孩子早起格外磨蹭! 科學家解釋稱,這是因為在孩子剛醒來,到徹底清醒之間,存在一個「睡眠慣性」(sleep inertia)。這個睡眠慣性一般會持續(xù) 15~30 分鐘。期間,孩子感知遲鈍、反應慢,還容易生氣——傳說中的起床氣。 ? 支招 解決孩子懶床,Dr.魏只用一句話:寶寶,滾過來! 對于「滾」這個詞,他是這么解釋的: 對大腦來說,動作是最小的控制單位,比如,滾,孩子會覺得有趣又愿意執(zhí)行。嘻嘻哈哈打個滾,翻到爸爸身邊,睡意就全消了。 2. 見了面,不肯打招呼好不容易來到朋友家,孩子躲在身后,怎么也不肯打招呼。 焦慮指數:★★★★ ? 解析 這種現象,被稱為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不是害羞,而是孩子的大腦總算發(fā)育到一定程度,他的記憶系統(tǒng)成熟了——孩子總算能記住熟人和陌生人的差別了。 陌生人焦慮出現和消失的時間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八九個月大時,被陌生人抱就會哭;有的孩子到 2 歲以后,還會再經歷一遍;這種焦慮,一般持續(xù)到 4 歲,才逐漸消失。 所以,如果你發(fā)現孩子突然變得怕生了,不用擔心,這是孩子心理發(fā)展的正常現象。 ? 支招
3. 要吃飯了要吃飯了,娃非要自己來。老母親早有準備,拿出隨身攜帶的餐具,結果娃抓飯、玩飯,場面一片混亂…… 抓狂指數:★★★★★ ? 解析 很多小寶寶愛用手抓飯吃,這看起來很沒規(guī)矩,但對寶寶來說,卻是一個非常愉悅的探索過程。不讓他自己來,他會很受挫。 英國德蒙特福特大學的一項科學研究表明,觸感和感覺可能是促進寶寶健康飲食的催化劑。實驗發(fā)現,那些任意擠壓、扣捏蔬菜的寶寶更愿意多吃蔬菜。所以,平時想讓寶寶不挑食,就讓他多研究研究食物吧。 ? 支招
4. 飯后,不跟別的孩子玩飯后,大人聊天,其他稍大的孩子一起玩過家家,只有我家娃自己玩自己的,不合群? 焦慮指數:★★★★ ? 解析 過家家屬于社交游戲,對孩子大腦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一般 2 歲的孩子還沒有這些能力。 甚至 2~3 歲,也是以平行游戲為主——即便是一起玩積木,也是各玩各的,互不交流。這都很正常,不是害羞,也不是不合群。 ? 支招 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玩吧。 5. 把孩子們撮合到一堆我希望孩子更合群,于是想辦法撮合他們一起玩,可是,孩子剛加入,就推人、揪人頭發(fā)、搶玩具……太野蠻粗魯了吧? 抓狂指數:★★★★★ ? 解析 并不是寶寶故意去欺負別人,而是他們還不知道怎么正確地發(fā)起交往。 一歲半之前,寶寶會有很多「野蠻粗魯」的行為。美國兒童成長專家哈韋·卡普(Harvey Neil Karp)曾戲稱:寶寶要到一歲半之后,才會從「小野人」,進化成「人」。 所以,聚會的時候,不要硬把一些不認識的寶寶湊一堆。 沒必要讓寶寶人聲嘈雜的聚會場景下學習社交。一個是孩子們可能互不認識;二是他們也不會經常固定在一起玩;三是七嘴八舌地「建議」不利于寶寶吸收正確的信息,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 支招
6. 亂扔東西娃實在無法跟其他孩子一起和平地玩,反復幾次搶對方手里的玩具,我只好把他們分開。給娃一些玩具,自己玩去吧! 哪有那么容易放過你,很快,娃又開啟了虐媽新花樣——一遍遍地扔玩具。我撿起,他扔掉,撿起,扔掉,撿了100次,還有第101次,老腰都快折了。 抓狂指數:★★★★★ ? 解析 扔東西是寶寶長大的表現。 翻過一歲大關,很多寶寶就可以自然地向前扔東西了,小家伙開始各種「扔」的嘗試。這其實是一種空間探索。 剛出生時,呆萌的寶寶會以為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而扔東西,能讓他明白,他和周圍物體是相互獨立的。 空間思維跟上以后,小腦瓜就開始有意識地琢磨物體拋落的軌跡、方式和落地的聲響,并且開始通過讓你幫他撿東西,來和你互動。這就是寶寶最初的人際交往。 ? 支招
7. 別亂扔東西!我越禁止,娃扔得越起勁!這孩子怎么不聽話呢?愁人! 抓狂指數:★★★★★ ? 解析 聽到禁令,我們的大腦會作何反應呢? 首先,喚起,在大腦中構建一個畫面,比如「扔」;然后,再否定它,不亂扔。這需要大腦很賣力地抑制自己。 對于寶寶來說,同時在大腦中完成這兩個連續(xù)的動作太難了。于是,大腦就主動剔除了否定句型中的「不」「別」,只構建了第一幅圖! 結果是,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做。做完,他還滿臉得意地看著你:媽媽,按你說的,我做到了呢! 而你卻一臉生氣,「沒聽到別亂扔嗎?」 孩子疑惑:我按你說的做了呀,你為什么會生氣? 有點「雞同鴨講」有沒有? 這就是 3 歲之前的小小孩不聽話的真相。 ? 支招 說「?!贡日f「不」好。對小齡寶寶來說,大腦處理「?!梗取覆弧垢菀?。而且,說「?!?,只是終止一個動作,語調里聽不出責備的意思,寶寶更容易接受。 平時還可以多和孩子玩「 Stop 」游戲,類似「 1 2 3 木頭人」,聽到口令就要停止所有動作。 試試吧,很多時候,喊破嗓子都不如一個游戲管用。 8. 動不動就哭不讓扔東西,娃哇哇大哭。這孩子氣性怎么這么大,怎么動不動就哭呢? 抓狂指數:★★★★★ ? 解析 孩子動不動就哭,是因為他的大腦還沒發(fā)育好。 情緒腦早早就發(fā)育好了,而控制情緒的理智腦,卻要到 20 歲以后才能完全成熟。這就好比大象與騎象人,情緒的大象橫沖直撞闖進來,而騎象人還太年幼,還無法掌控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只能選擇最省力的方式——哭鬧,發(fā)脾氣了。 ? 支招 爸爸媽媽可以把理智「借」給孩子。在孩子失控的時候,允許他發(fā)泄,但要設定行為的邊界。比如,可以哭,但不可以打人、摔東西。 9. 哭著要回家,要安撫物娃哭了,嚷嚷著要回家,要佩奇……幸虧我有先見之明,拿出玩偶佩奇,娃瞬間平靜下來。對這只小豬這么依賴,會不會是戀物癖? 抓狂指數:★★★★★ ? 解析 在正常陪伴的家庭,不必有這種顧慮。孩子依戀安撫物,是正常的心理行為。 在鼓勵早早分床睡覺的國家,比如美國,至少有一半的寶寶有安撫物。他們通常在 8~12 個月時,就已經和這些暖心的小玩意兒建立起了親密關系。 也不必擔心寶寶有安撫物,是懦弱或沒有安全感的表現。想想我們成年人,心情不好時,抱一抱毛絨玩具,是不是也很治愈呢! ? 支招 如果寶寶自發(fā)地依賴安撫物,不必禁止;當然,如果寶寶沒有這種傾向,我們也不必給他牽線。 10. 睡前重復聽同一個故事累了一天,總算把娃弄到了床上,勝利在望! 我撐著眼皮,強打精神給娃講故事??杉抑杏欣L本三千,寶寶只鐘情那本《小豬佩奇》。已經連續(xù)一周讀同一本。而且,今晚,已經是第三遍。寶寶不煩,我可是真的煩了,怎么辦? 抓狂指數:★★★★★ ? 解析 重復是學習之母。無論對大人,還是寶寶,這個道理都適用。 讀繪本也一樣,必須重復,寶寶才能內化其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次閱讀同一本繪本的寶寶,能更好地學習新詞匯的意義。 可是問題來了,一直念同一本繪本,寶寶倒是很享受,大人都念煩了怎么辦? ? 支招 你不妨偷偷「篡改」一些內容。比如,小豬佩奇要去踩泥坑,豬媽媽提醒她要穿上雨靴。你可以悄悄念成「拖鞋」,看看寶寶的反應。 如果寶寶被逗得哈哈大笑,說明他已經發(fā)現,改動一個小細節(jié),故事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不經意中,就鍛煉了寶寶的創(chuàng)造力,沒準還能讓他學會改編故事。 而且,這種做法還能增強寶寶的注意力。他需要認真聽,才能發(fā)現你有沒有動手腳哦。 ◆ ◆ ◆ ◆ ◆ 真是悲催抓狂的一天……閉著眼睛想想,豈止是一天,天天如此啊…… 好在,辦法總比問題多。 堅持科學養(yǎng)育,總能取到真經。 更多科學養(yǎng)育真相,盡在未來腦計劃 AP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