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評述】 默,是不說話。識,是體悟。誨,教人。 孔子厲害嗎? 厲害!但這么厲害的孔子也只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三點。除了這三點,孔子也就沒有了(何有于我哉)。 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能像孔子這樣成功!是不是言過其實?其實,一點多沒有。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這三句話到底蘊含了什么真意: 第一句話:默而識之。 智慧不是天生的,是不會自己跑到人的腦子的。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大師,都是吸取前人的知識,然后形成自己的智慧的。所以想成功的人,對于前人的知識,應該敬畏、學習和體悟(默而識之)。更別以為不靠古人,自己也能發(fā)明出一套理論。 第二句話 :學而不厭。 興趣來了,讀一下,興趣走了,也就不讀了,這是成功的大忌。沒有人可以不堅持就成功的。就如我們尊敬的周總理。我們?yōu)槭裁醋鹁此??是因為他?shù)十年如一日的愛護百姓。再如雷鋒。雷鋒為什么值得我們尊重?因為他天天都能做好事。 第三句話:誨人不倦。 讀書、明理最終只是為了“致良知”,為了“知行合一”。若不能做到這一點讀再多的書,明再多的道理,也只是假讀書、假明理。就如孔子是個老師,教書是孔子的行動。若孔子不能好好教學生,孔子的良知在哪?沒有了良知,怎么能說明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