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著俄羅斯傳統(tǒng)禮服的巴甫洛娃 
《天鵝之死》定妝照 
巴甫洛娃和天鵝在倫敦家中 
電影《紅菱艷》海報 一 安娜·巴甫洛娃(1881—1931)生于彼得堡郊區(qū)一個貧民家庭。她是早產(chǎn)兒,從小體格孱弱。兩歲時父親去世,日子更加艱難,而母親對她非常疼愛。作為8歲生日禮物,母親帶她看了一場馬林斯基劇院的芭蕾舞劇《睡美人》。她第一次被美的力量所吸引,從此立志要跳舞。母親送她到彼得堡芭蕾舞學校面試,但因年齡小和過于瘦弱未能如愿。小女孩不服輸,兩年后考入彼得堡舞蹈學校。而她的體形特征并不太符合芭蕾舞演員的要求,為此飽受同學們的嘲笑。 與生俱來的天賦再加上刻苦訓練,使巴甫洛娃化繭成蝶。學生時代,她已顯露出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引起老師注意,對她進行重點培養(yǎng)。1899年畢業(yè)后進入全國一流的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任群舞領(lǐng)舞演員,翌年晉升為第一獨舞,1905年晉升為女首席獨舞。巴甫洛娃的表演典雅輕盈,感情細膩,充滿詩意。她主演了劇院幾乎所有的保留劇目,如《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和《舞姬》等。 巴甫洛娃不滿足于做舞臺上的一只漂亮蝴蝶,內(nèi)心有更高的追求。這時她的師兄、也是劇院的男首席獨舞福金(后被譽為“現(xiàn)代芭蕾之父”),正為改進古典芭蕾苦苦探索。他從巴甫洛娃楚楚動人的形象中獲得了靈感,一支世界最美妙的獨舞誕生了,那就是20世紀芭蕾舞的代表作之一——《天鵝之死》。樂曲來自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組曲中的第13首《天鵝》。1905年巴甫洛娃在音樂會上首演了這支只有兩分鐘的獨舞,打造了舞蹈史上永恒的經(jīng)典。 福金說:“那是個僅用五六分鐘完成的即興之作。人終有一死,因而舞蹈的目的不僅要表現(xiàn)技巧,還應(yīng)創(chuàng)造一種在生活中堅持不懈、奮力抗爭的形象。《天鵝之死》光靠肢體是無法表現(xiàn)其深刻含意的,它需要整個身心?!卑透β逋拚怯萌硇牡耐度雽⑦@支獨舞演繹到無人可以超越的地步?!短禊Z之死》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 二 巴甫洛娃對事業(yè)的付出非常人能及。她說:“天生稟賦并非某個人的專利,上帝賜予人們天賦,汗水化天賦為天才”,“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努力,那就是成功的秘訣?!边@位舞蹈狂人無時不在訓練,執(zhí)著于自己的藝術(shù)夢想,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巴爾扎克認為“芭蕾是一種生存的方式”,一語道破獻身于這門藝術(shù)的芭蕾舞者之生活真諦。他們一旦進入這個領(lǐng)域,就像走火入魔,一發(fā)不可收。巴甫洛娃正是這樣的入魔者。她的舞蹈不是才華的炫耀,而是情感的體現(xiàn)和升華。她表演的是靈魂的舞蹈。她生來就為跳舞,是個降落凡間的舞之精靈。 1909年巴甫洛娃參加了俄國著名戲劇活動家佳吉列夫創(chuàng)辦的俄羅斯芭蕾舞團。5月19日在巴黎首屆芭蕾演出季上演出,劇目為福金編導的《仙女們》《埃及艷后》《伊格爾王》等。觀眾席上坐著藝術(shù)界的名流:圣-桑、羅丹……巴甫洛娃的演技轟動了巴黎,驚艷了西方世界。 隨后,巴甫洛娃參加該團倫敦演出季的7場演出,僅僅7場演出就對英國芭蕾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在女神的庇護下,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大獲成功,佳吉列夫在歐洲聲名鵲起。而巴甫洛娃卻看不慣佳吉列夫的專橫跋扈,冷酷無情,強迫團內(nèi)成員像苦役犯般地工作。盡管他對巴甫洛娃另眼看待,尊重備至,但她仍離開了這個芭蕾舞團。 1910年巴甫洛娃組織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團,開始在世界各地巡演。她率領(lǐng)舞蹈團到過44個國家,在全球傳播和普及芭蕾藝術(shù),把舞蹈的美麗與快樂帶給每一個觀眾,實現(xiàn)了她要為天下所有人跳舞的愿望。1922年這位巨星來到我國上海舉行公演,成為西方芭蕾直接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巴甫洛娃與劇團經(jīng)理結(jié)為伉儷,1913年于倫敦定居。住宅旁有個人工湖,她在那里飼養(yǎng)天鵝,丈夫笑稱天鵝才是她的終身情人。在倫敦她創(chuàng)辦了一所舞校,因而英國芭蕾受到俄羅斯芭蕾更為深遠的影響。這位芭蕾仙子從未停止跳舞。一生對藝術(shù)執(zhí)著追求,為奠定俄羅斯芭蕾舞學派在世界芭蕾舞壇的地位做出重大貢獻。 1931年1月初,巴甫洛娃到荷蘭海牙巡演,因著涼患了肺炎。她告訴記者自己可能將永遠無法再跳舞了:“如果我不能跳舞,那么我寧愿死去!”1月23日芭蕾皇后溘然長逝,彌留時她念念不忘重返舞臺,吩咐女仆:“把我的天鵝舞裙準備好!” 當晚,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正在演出,得知這不幸消息后,樂隊指揮馬上中斷節(jié)目,宣布道:“現(xiàn)在由安娜·巴甫洛娃表演《天鵝之死》。”幕布拉開,樂隊奏起圣-桑的《天鵝》,臺上空無一人,只有一束追光在緩緩移動…… 巴甫洛娃是芭蕾藝術(shù)的殉道者,做到了至死方休。只有真正的藝術(shù)家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倫敦俄羅斯東正教堂為巴甫洛娃舉行了悼念活動。她的骨灰盒是用芭蕾舞鞋來裝飾的。2001年莫斯科市市長試圖將她的骨灰遷葬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但沒能成功。倫敦當局認為巴甫洛娃曾是該市市民,要將其骨灰留在倫敦。俄羅斯始終視她為民族的光榮與驕傲,2013年普京總統(tǒng)出席了巴甫洛娃誕辰紀念活動。 三 巴甫洛娃與英國經(jīng)典影片《紅菱艷》(1948)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影片改編自安徒生的著名童話《紅舞鞋》(1845)。童話講的是一個女孩穿上有魔法的紅舞鞋,就不停地跳舞,再也無法停下。從白天跳到黑夜,跳到森林,跳到荒郊,跳得她精疲力竭,最后央求劊子手砍掉她的雙腳…… 《紅菱艷》的故事由童話引申而來,講述芭蕾舞女演員蓓姬的悲劇性命運。蓓姬視舞如命,當舞蹈團團長萊蒙托夫問她為什么要跳舞時,她答道:“就像你為什么要活著!”萊蒙托夫讓她主演新劇目《紅舞鞋》,描寫的就是安徒生童話中那個跳舞到死的女孩。影片里的舞蹈略有改動,將女孩被砍掉雙腳改為由神職人員脫下她腳上的紅舞鞋,讓她安祥地死去。《紅舞鞋》演出大獲成功,蓓姬一夜走紅。萊蒙托夫信誓旦旦地對她說,要使她成為世界一流的舞蹈家。但蓓姬與團里的天才作曲家相戀了,這為萊蒙托夫所不容。他是個忠于藝術(shù)的“鬼才”,認為藝術(shù)家應(yīng)舍棄愛情。他對蓓姬的男友懷恨在心,誣蔑對方作品寫得糟糕而將他辭退。蓓姖一怒之下辭職,同作曲家結(jié)婚。萊蒙托夫雖然很失望,但并沒有死心,千方百計引誘蓓姖再回劇團,再次演出《紅舞鞋》。愛芭蕾如命的蓓姖經(jīng)不住誘惑答應(yīng)了。當她穿上紅舞鞋即將登臺時,丈夫突然出現(xiàn)。他憎惡萊蒙托夫,讓妻子回家。這時萊蒙托夫也出現(xiàn)了,這兩個人都有各自的要求,使得蓓姖痛苦不堪。萊蒙托夫決定開幕演出,蓓姖想只演完這一場,丈夫失望地離去。當她往臺上走時,忽然想起《紅舞鞋》中那個跳舞至死的女孩,感到不寒而栗。她的精神崩潰了,沖出去追丈夫,卻被火車撞倒。奄奄一息的蓓姬對丈夫說:“解下紅舞鞋!”而此時劇院里,悔恨交加的萊蒙托夫上臺向觀眾宣布:“蓓姬永遠地離開了,而我們依然決定讓這個劇照常上演。”這時音樂響起,演員就位,只是追光落下的地方再也沒有蓓姬的身影…… 蓓姬的原型出自巴甫洛娃:她把一生獻給芭蕾事業(yè);巨星殞落的當晚,演出沒有主角的劇目。萊蒙托夫的原型則出自曾與巴甫洛娃合作過的經(jīng)紀人、著名的“藝術(shù)沙皇”佳吉列夫。影片里包含著許多俄羅斯元素:人名就有萊蒙托夫、柳波夫、伊琳娜、伊萬等俄國姓氏;劇目有《天鵝湖》《仙女們》和《睡美人》等俄國芭蕾舞?。粚Π字羞€提到俄國大舞蹈家巴甫洛娃的名字。 總之,家喻戶曉的《紅菱艷》改編自安徒生的同名童話。電影編導又從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啟發(fā),從巴甫洛娃充滿童話色彩的一生獲得靈感。影片上映后引起轟動,觀眾驚訝,能將舞蹈語匯和電影語匯結(jié)合得如此完美與動人。片中長達16分鐘的舞蹈場面,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人物的性格邏輯是那么地水乳交融,自然流暢,使得影片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魅力,這在世界電影史上也實屬罕見。該片榮獲1949年奧斯卡最佳配樂及最佳藝術(shù)指導獎?!都t菱艷》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追根溯源,在某種意義上應(yīng)歸功于不朽的巴甫洛娃。她的生命與芭蕾與童話已融為一體,成了個凄美的傳奇。 [責任編輯:產(chǎn)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