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醫(yī)生數(shù):“中成藥制劑的開發(fā)離不開中醫(yī)辨證施治,臨床應用最忌搭車開方和模糊用藥”。 中成藥作為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臨床用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較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是這兩年出現(xiàn)的部分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又增加了大家不少的疑慮。其實,只要辯證準確,遵守用量,“中病則止”,還是很安全的,也會取得很好的療效。 下面就按“補,清,通,化”四類簡要介紹一下。 一扶正固本類(補益類) 臨床表現(xiàn)可有:疼痛,眩暈,失眠,乏力,健忘,厭食等癥狀;中醫(yī)稱為“虛勞”。多因陰陽氣血不足而致。 “不榮則痛” 常用有: 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參附注射液,參芪扶正注射液,黃芪注射液,云芝多糖注射液,豬苓多糖注射液等。 1參麥注射液 成分:紅參,麥冬。 功能:益氣固脫,養(yǎng)陰生津,生脈搏。 用法:參麥注射液20-60ml+5%GS250ml,每日一次,可連用5-10天。 現(xiàn)代藥理:可興奮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及增加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對休克時各種病理產物的清除,改善心,肝,腦等主要器官的血供及改善微循環(huán)。 常用于辯證為氣陰兩虛,氣虛為主者。(心率慢者效好) 2生脈注射液 主要成分:紅參,麥冬,五味子. 功能:益氣養(yǎng)陰,復脈固脫. 用法:5%GS250ml+生脈注射液20-60ml,靜脈滴注,每日一次,連用5-10天. 藥理作用: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擴張冠脈及抗心律失常. 常用于中醫(yī)辯證氣陰兩虛,以陰虛為主的患者.對于冠心病心率較快,血壓偏高,失眠,以及放化療后白細胞下降而有氣陰不足者效好. 3參附注射液 主要成分:紅參,附子. 功能: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用法:5%GS250ml+參附注射液20-100ml,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用5-10天. 藥理作用: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周圍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 常用于中醫(yī)辯證為陽氣暴脫之急危重癥. 其余常用的有黃芪注射液,參芪扶正注射液,豬苓多糖注射劑,云芝多糖注射劑等. 二清熱解毒類(清解) 1清開靈注射液 主要成分:膽酸,珍珠母,豬去氧膽酸,金銀花,山梔子,黃芩甙,水牛角,板藍根. 功能:清熱解毒,化痰通絡,醒神開竅. 用法:NS250ml+清開靈注射液20-40ml,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用3-5天. 藥理作用:對心,腦,肝,肺等細胞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通絡,鎮(zhèn)靜安神,醒神開竅而改善腦循環(huán),抑制病毒復制的作用. 常用于有實熱之象的又有高熱或神志改變的患者. 2醒腦靜注射液 主要成分:(天然)麝香,(天然)冰片,郁金,山梔子. 功能:醒神開竅,安神定志,清熱解毒,鎮(zhèn)驚止痛,涼血行氣. 用法:5%GS250ml+醒腦靜注射液20-40ml,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用10-20天. 藥理作用: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IL-6等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降低內皮素,可清除氧自由基. 常用于中醫(yī)辯證為實熱或痰熱之高熱或有意識障礙者(如:海絡因,乙醇,安眠藥等急性中毒;病毒性腦炎;腦血管意外等) 3雙黃連注射液 主要成分:金銀花,黃芩,連翹. 功能:清熱解毒,輕宣透邪. 用法:5%GS500ml+雙黃連注射液60mg/kg.次,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用3-5天. 藥理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常用于中醫(yī)辯證為實熱證之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4安宮牛黃丸 主要成分:(天然)牛黃,(犀角)水牛角濃縮粉,(天然)麝香,珍珠,朱砂,人工雄黃,黃連,黃芩,(天然)冰片,郁金,山梔子. 功能:清熱解毒,鎮(zhèn)驚開竅. 用法:早晚各一丸,可連用6-10天(年齡80歲以上可減半量) 藥理作用:有鎮(zhèn)靜抗驚厥,解熱抗炎,降低機體耗氧量,對細菌內毒素性腦損害細胞有一定保護作用,常用于痰熱或實熱證的溫熱病,腦血管病,癲癇,腦外傷綜合征,肝肺性腦病等有意識障礙者。 其他常用的還有穿琥寧注射液(穿心蓮內酯),大蒜素注射液,紫雪丹,至寶丹等。 三活血化淤類(通) “不通則痛,痛則不通” 1川芎嗪注射液(川芎素注射液) 主要成分:四甲基吡嗪。 功能:活血化淤。 用法:5%GS250ml+川芎嗪注射液10mg/kg.次,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用10-14天。 藥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增加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huán),止頭痛等。 常用于中醫(yī)辯證偏于血虛,虛寒體質者效更好。 2疏血通注射液 主要成分:水蛭,地龍。 功能:活血化淤通絡。 用法:5%GS250ml+疏血通注射液4-6ml,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用7-14天。 藥理作用:抗凝,抗血栓,溶栓,調節(jié)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對神經膠質細胞有保護作用。 常用于中醫(yī)辯證偏于痰淤,體胖壯實體質偏于熱者。 其他還有銀杏葉注射液,七葉皂甙鈉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四軟堅散結類(化) 常用的有:欖香烯乳注射劑(莪術提取物),愛迪注射液(斑蝥提取物),鴉膽子油注射劑(鴉膽子提取物),康萊特注射液(薏苡仁提取物)等。體現(xiàn)了中醫(yī)‘以毒攻毒’'軟堅散結'的理念。 五其他 風濕內科常用藥帕扶林(白芍提取物);血液內科常用藥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砒霜提取物);焦慮癥證屬氣虛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提取物)等。 目前存在問題 1療效似乎不確定,重復性差:辯證不準確,用藥時間和劑量以及配伍不當。(如NS與GS的選擇) 2一病可用多藥治,一藥可治多病難理解:對整體觀念理解不準確。應包括對患者體質屬性,居住環(huán)境,生活習慣,用藥頻度,用藥量大小等整體的評估,就會有了正確的理解:一切均須通過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3西藥有中藥的類似特性嗎:有。如抗生素在中醫(yī)眼中均為苦寒偏性的藥物。 4營養(yǎng)學能代替中醫(yī)食療嗎:不能。如剛發(fā)現(xiàn)糖尿病的一個體質壯實的人可以多吃苦瓜來降低血糖和減輕癥狀。但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年人,患糖尿病十幾年的患者還能通過吃苦瓜取得效果嗎。不能。 5急危重病中醫(yī)中藥效果欠佳。這是歷史上均如是。我體會是:從中醫(yī)的治療手段較單一,起效較慢。而從中醫(yī)的基本理論上,也是從《黃帝內經》起即歷來強調“上工治未病”的觀點,提示出:中醫(yī)藥的長處也是在:早干預,早治療,以養(yǎng)生防病為主,通過體內陰陽平衡,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急危重癥并不是她的強項(陰陽已離絕,極難平衡其治)。 6解決辦法: (1)采用地道藥材(如黨參,本地與山西);大藥廠自建藥材基地;采用指紋圖譜技術檢測藥材的主要成分含量(如田七中的人參皂甙含量等)。 (2)提高中藥飲片的儲存,保質,和包裝技術,提高飲片的利用效率,減少單位藥物成本。 (3)挖掘,恢復傳統(tǒng)中藥的炮制工藝,通過科學研究,調整,使其藥性增加,毒性減少,提高藥物安全性,又提高經濟效益。(如藥物的各種炙法) (4)加強臨床醫(yī)師的中醫(yī)藥基礎的培訓,加強辯證的訓練水平,做好老中青相結合,最好以師承的形式減少摸索的階段。治療上應時刻遵循: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藥物有寒熱溫涼之性。具體用藥應遵循因時,因地,因人,因病而異,中病即止。 5對社會上不時出現(xiàn)的“反對中醫(yī),排除中醫(yī)”的潮流看法:中醫(yī)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就如同遍地的涼茶,再否定,人民群眾需要她,是因為她能解決一些問題。其次,從許多現(xiàn)代新藥都是從中醫(yī)藥里得到思路,并從其藥物中提取某一單體,均已從藥理,動物試驗,臨床應用證實有效,那中醫(yī)藥理論的有效性難道反而錯誤了? 我們分析后認為:由于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人們體質屬性不同(如廣東與北京),飲食喜好偏性不同,用藥習慣思路等等不同,在不同地區(qū)的醫(yī)師用同一藥方治療同一病癥效果不同,似乎重復性很差,但是對于有相當?shù)霓q證水平的醫(yī)師來說,只要是辯證準確,不論何時,療效一定都是一樣的好(如古書中的醫(yī)案)。 最后,我認為:不是中醫(yī)中藥沒用了,沒效了,只是沒學好中醫(yī)藥的中醫(yī)師,中藥師沒能用好中醫(yī)藥。我堅信:中醫(yī)中藥還是我們祖國的偉大寶庫,只要認真學好,活學活用,一定能在現(xiàn)代醫(yī)學高度發(fā)達的當今,發(fā)揮出她應有的光芒。 |
|
|
來自: 時寶官 > 《中西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