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言九鼎是一個(gè)世人皆知的成語,我們常常用其來形容一個(gè)人說話分量很重,甚至起到?jīng)Q定作用。其實(shí),一言九鼎并不是近現(xiàn)代才產(chǎn)生的,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使用。如《史記·平原君列傳》有“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的記載,明代史書《舊京遺事》也有“一言九鼎,皇心甚欽矚焉”的說法。 可見,一言九鼎之說古已有之。一言九鼎,用九鼎形容一言之分量,是有特殊意義的。九鼎是華夏傳說中的至尊神器?!蹲髠鳌ぐЧ吣辍份d“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大禹征服天下后,以奉行天命自居,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會(huì)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lǐng),是為“涂山之會(huì)”,這標(biāo)志著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建立后,大禹又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xiàn)青銅,鑄造九鼎。 《史記·封禪書》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备髦菔最I(lǐng)依據(jù)本州山川名物、珍禽異獸制成大鼎,然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從此,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九鼎也被賦予極為特別的政治意義。 九鼎鑄成后,后來又去哪了呢? 《墨子·耕柱》載“昔日夏后開(啟)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商、周)。”《左傳》曰“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薄妒酚洝し舛U書》載“遭圣則興,鼎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p> 可見,九鼎在夏商周三代是逐傳承的,而且在西周時(shí)還公開展示過。東周時(shí),各諸侯覬覦王權(quán)。周定王時(shí),楚莊王首次于洛邑“問鼎之輕重”,后來又有《戰(zhàn)國策》“秦臨興師周而求九鼎”之說。這說明,在當(dāng)時(shí)人們相信九鼎是確實(shí)存在的。 東周滅亡后,九鼎又被秦所得。《史記·周本紀(jì)》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于憚狐?!笨梢钥隙ǖ氖牵貜闹苣抢锏玫搅司哦?,但九鼎具體在哪呢? 《史記·封禪書》載“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蛟唬核翁鹕缤龆]于泗水彭城下?!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載“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薄端?jīng)注·泗水》沿用了史記的說法,但記載的更為詳細(xì)“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shí)而鼎見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shù)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可以推斷,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派人尋找,但并沒有打撈上來?!?/p> 此后,有關(guān)九鼎的去向,便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后世帝王自然是尋求不得。但帝王們懾于九鼎的象征地位,還是重鑄九鼎,以鼎鎮(zhèn)國。如,武則天就曾用56萬余斤銅制成九鼎,“各圖山川物產(chǎn)于其上”;宋徽宗以22萬斤銅鑄造九鼎,分別陳列于汴京城內(nèi)太一宮之南之九成宮。 值得一說的是,禹鑄九鼎雖然在歷史文獻(xiàn)中言之鑿鑿,但具體什么式樣或紋飾?方或圓?我們至今無法考稽。也有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九鼎之言只是一說,有可能只是一些很特別的商器,或未可知。畢竟,古之改朝換代,常云天命更迭,皇家更看重九鼎的象征意義。不然,九鼎之說為何甚囂塵上,一言九鼎又為何長久流傳下來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