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倒計時還有11天,
城里的Lucy和lily們
也都坐上了歸鄉(xiāng)的大巴,
搖身一變成了村口嗑瓜子的趙鐵柱。
相比催婚相親問工資的三姑六婆,
最讓人頭疼的還是帶什么年貨回家,
太奢侈吧,別人覺得你傍上了吳秀波;
太簡陋吧,別人又覺得你混得不好。
于是,
杭州老底子的這些年貨
就成了最牌面的選擇!
老杭州的年貨清單里,
魚干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切些姜絲,淋些老酒,隔水一蒸,
就是年夜飯必有的冷盤,
也是整個正月里戒不掉的手邊小食。
要做一條地道的本地風(fēng)魚干,
錢塘江魚是上等的選擇。
不過杭州人最常吃的還是“螺螄青”,
大江活水里出來,
正兒八經(jīng)吃螺螄長大。
身形巨大,勁頭十足,肉還比較緊致。
魚干制作的方法也極其傳統(tǒng):
把魚殺了剖好直接抹上粗鹽,
然后用竹片撐開魚身,
壓上石頭讓它腌著。
大約過四五天,
取出來用涼開水沖洗干凈,
掛起來晾曬。
與其說是拼技術(shù),
不如說是拼魚本身的品質(zhì)。
祖名豆腐
大馬弄中段
▼
沒錯,就是叫這個名字。
據(jù)說老板當(dāng)年只是個賣豆腐的小年輕,
沒想到做著做著就把自己做倒灶了,
更沒想到
做魚干反而闖出了自己的名堂。
雖然沒有門牌號,但也極好找。
貨最多最全的就是他家,
在門口磨刀霍霍拆魚骨的就是他。
肉眼可見的干凈新鮮,
至于魚干的品質(zhì),
街坊鄰居的口碑就證明了一切。
杭州的醬貨文化由來已久,
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制作和食用歷史。
醬鴨在古代更是被稱為「官禮醬鴨」,
與北京烤鴨、南京板鴨齊名。

鴨子要香,
一定是養(yǎng)了兩到三年的麻老鴨。
用傳統(tǒng)本地老牌子醬油來浸,
再加上各類香料。
最好吃的做法是醬鴨蒸冬筍片,
冬筍浸在鴨油里又鮮又香,
說著口水又開始流下來了。

好的醬鴨面呈焦糖色,
香氣濃郁,經(jīng)久不散。
肉酥而不爛,食后齒頰留香,
回味無窮。

文娟醬鴨
察院前巷14號
▼

富文娟的文娟醬鴨
可是大馬弄傳奇的村子
店里的醬貨十幾年了都是自己做的,
是要濃油醬赤下飯的,
還是清淡空口可食的,
是要細皮嫩肉的小鴨,
還是要陳年的老鴨,
她從屋里都能給你提出來,
東西全得像國庫!

從年前兩個月就開始忙碌起來
基本要賣到元宵前后,
賣完了就收攤休息,
店面給別人拿去賣菜,
也是非常有性格了。

康康飯店
景芳路176號
▼
這店開了25年,
醬鴨卻已經(jīng)做了30年。
光立冬到臘月底的這段時間
就要賣出五千多只!

康康名氣之大,
自然不用靠醬鴨謀生發(fā)財。
不開分店,
年復(fù)一年地做醬鴨的原因
無非也就一句,
“你們不做了,我去哪買醬鴨呀”

家宴
虎跑路31號
在杭州素有“食神”之稱的胡亮,
做醬貨是每年的常規(guī)節(jié)目,
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光景,
醬鴨從選料到晾曬全部手工操作。
送人也倍兒體面!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味在年夜飯絕不能缺席的。
家家戶戶掛滿臘味才叫過年,
不然就只能叫放假。

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
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
腌入缸中,
然后掛起來用時光火慢慢熬成臘肉。

熏制出來的臘肉雖其貌不揚,
但口味咸香,油而不膩。
煮熟切成片,透明發(fā)亮,
肥不膩口,瘦不塞牙。
嚼在嘴里滿嘴生津,齒頰留香。

無名氏
大馬弄一條街
▼
無名氏并非真的無名氏,
而是
大馬弄整條街的臘肉都值得一試!

這里的東西好,
不比店里賣給外人的,
這條街上的東西都是給自家人做的。
品質(zhì)看的見,
而且價格很實在。

小雪腌菜,
大雪腌肉。
兒時的火腿
能從村頭香到村尾。
注重年味的人家如今還是會買。
或蒸食、或下湯...
不管哪種做法,
過年的味道總是有了的。

切開后的火腿美得猶如藝術(shù)品,
白玉般透亮的脂肪
與玫紅色的瘦肉交織。
愈久彌香,油而不膩。
很難想象這種鮮美
居然來自于陸地上的動物。
明明最是家常,
卻得人間一口至味。

萬隆火腿莊
中山中路79號
▼

始建于同治年間,
到現(xiàn)在將近150年的歷史了。
老杭州唯一認準(zhǔn)的牌子。

香腸的神奇之處
就在于不用任何搭配,
他自己就是一道毛落胃的小菜。
油滋滋地蓋在米飯上,
怎一個香字了得!

從來不買市面上來歷不明的香腸,
講究的人都是去菜場定制的。
自己挑的肉
再看著它一條條灌出來,
莊重得像是在舉行某種神秘的儀式。

金華佬趙記香腸加工
葉青兜農(nóng)貿(mào)市場
▼
趙記的灌香腸很好認,
別家用繩子封口,
他們家用棕草。
天然環(huán)保的同時
可以解膩留香,
以小見大,
細節(jié)之處透著用心。

透露一句她家有淘寶店哦~
就叫“葉青兜香腸”
于師傅灌香腸
閘弄口農(nóng)貿(mào)市場
▼
做了17年,
一年只做一季,
每年11月8日開張,
過年前10天關(guān)門。
但就這3個月也夠他們忙活了。
生意火爆得要租四個攤位才夠用,
饒是這樣也是供不應(yīng)求鴨~


基本上杭州的每個菜場,
都至少有一家酥魚店。
炸魚技術(shù)占兩成,
湯料的滋味占八成。
酥魚的味道
全是從湯和底料里出來的。
每家都有自個兒獨家的秘方。

杭州人有多愛吃酥魚?
只要是家酥魚店就一定會排隊。
杭州四大菜場都有自己的當(dāng)家花旦。
蔣師傅酥魚
察院前巷225號
光醬汁就要用26種配料,
做出來的酥魚怎么可能不好吃!
生意好到什么程度?

除了中午抽空回家吃個飯的功夫,
爐子從早上六點半開始,
一刻不?;鸬卣ǖ较挛缌c半關(guān)門。
過老酒,
真當(dāng)鮮嘞!
采荷胖子熏魚
采荷農(nóng)貿(mào)市場
▼
胖子的熏魚就倆特點:
一是現(xiàn)殺現(xiàn)炸,新鮮,
二是一鍋油只用一次,實在。
在胖子這里,
顧客可以指定活殺哪一條
手起刀落
一條活蹦亂跳的魚就成為了魚塊
油鍋里一過金黃酥脆,
再倒秘制的醬料中翻滾幾下,齊活!


就算
是在科技已如此發(fā)達的2019年,
魚圓基本還是手工制作,
至少最終“捏”出來那一下,
機器無論如何替代不了。
做魚圓的店也多是手工作坊,
藏身街頭巷尾菜場集市,
一開就是十幾二十年,
做的都是老客生意,
都是經(jīng)得住歲月洗禮的。
一顆白玉似的魚圓和著清湯滾進碗里,
文記魚圓
中山南路249號
▼
你絕對想不到
這只有五平大小的臨街小店,
居然已經(jīng)開了二十個年頭了。

老板馮文只用菜場里
捉來活的花鰱和草魚的魚尾巴。
人來人往,
無數(shù)杭州人就是吃著文記魚圓長大的。
曾經(jīng)小小少年吃著文記長大,
如今早為人父,
生出來的小孩呀,
還是吃文記!
是海的味道,
也是記憶的味道。

華太公魚圓
鳳起農(nóng)貿(mào)市場
▼
“啊呀,怎么又來人拍了?!?/p>
這是老板見到我的第一句話。
名氣已經(jīng)大到
成為了生活的一種負累。

文太公的味道的確是好,
表面極具彈性,
嘗起來魚味很濃,
沒有腥氣。

配送的清湯也是煮魚圓的原湯,
加點鹽可以直接下面吃!
像這樣滿滿的一臉盆魚圓,
一個上午就能賣出十多盆!

如今電商這么發(fā)達,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確什么都買得到。
但我還是熱衷于走街串巷,
看弄堂里的大叔卷著蛋餃,

看菜場的阿姨包著春卷。

畢竟在物質(zhì)如此豐富的千禧年,
我們手里買的是年貨,
心里尋得卻是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