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讀三國,會覺得赤壁之戰(zhàn)很簡單,不過是曹操從西向東,沿長江順流而下進攻江東,而劉備、周瑜從東向西,沿長江逆流而下抵御曹操,雙方在一個叫赤壁的地方相遇,結(jié)果周瑜用大火燒掉曹操的水軍,曹操撤退,完事。 真正的歷史,會這么簡單嗎? 關于赤壁之戰(zhàn),有三個重要問題: (一)曹操為什么不水陸并進,而要舍馬乘船。要知道同樣在長江,后來的夷陵之戰(zhàn),劉備可是以步兵為主。 (二)雙方是在赤壁遭遇,不期而戰(zhàn),還是說赤壁是咽喉要道,雙方必爭之地,或者說赤壁到底在哪? (三)撤軍時,曹操是否真走了華容道,為何要走如此難行之路? 以上問題,關乎赤壁之戰(zhàn)進軍路線選擇、主戰(zhàn)場定位及撤軍路線選擇,幾乎囊括了赤壁之戰(zhàn)軍事路線的全部。為回答這些問題,小編 @故道之路 我,特地制作了本期專題,繪制地圖詳細分析,赤壁之戰(zhàn)期的地理交通要素,讓喜歡三國的看官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一、從江陵到柴桑,到底怎么走 赤壁之戰(zhàn)前,曹操屯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劉備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市),孫權(quán)屯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所以對于三方而言,赤壁之戰(zhàn)的路線問題,就是在江陵-樊口-柴桑一線,尋找進軍道路和交通樞紐的問題,只要把道路規(guī)劃好,樞紐占領住,自然獲得戰(zhàn)場主動權(quán)。 我們先看下圖,再解讀。 自制地圖:江陵至柴桑地理路線圖 (一)江陵:向北沿荊襄大道往襄陽、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和中原;向南過長江通向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長沙;向西,過三峽通往益州(今四川);向東,沿長江順流直指柴桑、建業(yè)(今南京市)。所以,江陵作為荊州的中樞,又是囤積輜重之地,曹操自然選擇駐扎于此,甚至不惜日夜奔襲三百里,在當陽擊敗劉備,搶占之。 實拍:今日江陵 (二)夏口:漢水,冬季結(jié)冰而斷流,夏季恢復,所以漢水又叫夏水。漢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就叫漢口,也叫夏口。就是現(xiàn)在的武漢市漢口區(qū)。同理,漢陽區(qū)就是漢水以南的地區(qū)。 夏口總扼漢水、長江兩條水道,向東直指柴桑,江水兩岸山地連綿,易守難攻,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武漢才有“九省通衢”之說。 實拍:今日夏口 劉備當陽兵敗后,本來退守夏口,這里還有公子劉琦的萬余人馬接應,但魯肅認為夏口距離江陵近,柴桑遠,又容易被北面漢水或者隨州狹道方向的敵軍進攻,于是建議劉備東撤至百里外的樊口。 樊口仍然處于大別山脈與羅霄山脈的夾縫中,同樣可以扼守水陸兩路,所以劉備采納了魯肅的建議,退至樊口扎營。 實拍:今日樊口 (三)柴桑:就是現(xiàn)在的江西省九江市,這里是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的中樞,三山夾其中,長江、鄱陽連其里,為東吳的東大門。所以孫權(quán)親自前往柴桑督戰(zhàn),周瑜也在鄱陽湖操練水軍。 實拍:今日柴桑 (四)水上交通:從江陵到柴桑,如果走水路,則沿長江直接順流而下即可,反之則逆流而上。此段為長江中游,雖不像三峽段河道狹窄,崇山峻嶺,但是彎曲回轉(zhuǎn)較多,而不時地還會出現(xiàn)河水分叉,江面出現(xiàn)沙洲等情況,所以對水軍而言,也絕非一帆風順可行。 (五)路上交通:從江陵到柴桑,如果沿長江南岸行軍,在江陵到陸口,是以洞庭湖為代表的數(shù)十個大小湖泊(三國時的洞庭湖遠大于現(xiàn)在),根本無法行軍,所以沿陸路而行,只能選擇江北道。 但是如果緊貼著長江北岸行軍,需要經(jīng)過云夢澤,直至宋朝的時候,這片地區(qū)還是百里無人煙的荒地,沼澤、河流、叢林密布,因而大軍也無法通行,只能再向北,選擇干燥地,由江陵向東進入華容,在由華容折向南至江邊,再沿江至陸口。 陸口,今湖北咸寧市嘉魚縣陸溪鎮(zhèn),為長江和陸水交匯處,陸水渡口在長江南岸。到了陸口后,有兩個方案,一個是繼續(xù)沿江,在山谷中向東北進入夏口;一個是向南到蒲圻(今湖北咸寧市代管赤壁市),再一路向東過陽新(今湖北黃石市陽新縣)直通往柴桑。 方便閱讀比照,此圖再發(fā)一次 所以,從江陵到華容,陸口,乃最關鍵之要地,攻防之樞紐。陸口,在長江南岸,因陸水與長江交匯而得名。曹操得陸口,可水路并進,特別是陸軍直指柴桑,這是東吳最怕的;而孫劉聯(lián)軍如果得到陸口,就意味著曹操的陸軍無法施展,水軍PK的話,孫劉大有機會。 實拍:今日陸口 二、對曹操而言,華容----陸口是生命線。 按照上面的路線圖,對于曹操而言,陸軍從江陵出發(fā),勢必要經(jīng)過華容,搶占陸口。 自制地圖:江陵至陸口地理路線圖 古華容城,在現(xiàn)今湖北省荊州市監(jiān)利縣北50里的周老嘴鎮(zhèn),這里最早是春秋時期的容城,后楚莊王在此建造了章華臺,所以漢朝時,在此設縣,就叫華容縣了。 從江陵到華容,有官方大道可走,所以對曹軍而言,并無特別的困難。曹操也很重視華容城的位置,讓兒子曹植駐守,并建立倉庫垸,以為糧草囤積之地。 但是過了華容,需要往南走,至長江南岸的白螺山(今湖北洪湖市白螺鎮(zhèn)),這段道路在毛市鎮(zhèn)毛家口村到汴河鎮(zhèn)曹橋村的10公里范圍內(nèi),林木叢生、泥濘難行,很不好走。后來曹操被困華容道,這就是段。 實拍:今日古華容道 等抵達江邊白螺山后,又需要沿長江折向東北,而長江東北岸就是洪湖,相當于大部隊在洪湖與長江之間的夾縫中行進,此間諸多小洲、小山、小湖,無堤防,少橋梁,又林木叢生,“如果不是江上的漁翁,很容易迷路?!?/p> 這樣看來,從江陵到陸口,無論是云夢澤、華容道,還是洪湖南岸的路,都不好走,正因為如此,曹軍初來乍到,不熟悉地形,連續(xù)迷路,致使陸軍沒能搶先抵達陸口,而被東吳搶占先機,只能撤到陸口對岸的江北烏林,安營扎寨。 另外,在白螺山到陸口的道路上,過楊林山(今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鎮(zhèn)境內(nèi))后,有渡口,據(jù)說是諸葛亮老師龐德公所建,當?shù)厝私旋嫻桑ú皇切≌f中龐統(tǒng)借兵的那個渡口)。 曹操兵敗后,一種說法是沒有坐船,就沿陸路撤回了江陵;另一種說法是,不可能把所有船都燒掉,曹操坐船到龐公渡,這時如果再沿水路逆流而上的話,長江蜿蜒回轉(zhuǎn),怕被東吳水軍追上,所以從此登岸,改由陸路經(jīng)華容道至江陵。我贊同后者。 不管怎么說,華容至陸口一線,都是曹軍的生命線。 三、對孫劉聯(lián)軍而言,夏口-陸口是搶奪線。 對于劉備、周瑜而言,根據(jù)地理地形,其實有上、中、下三種方案。 自制地圖:柴桑至陸口地理路線圖 上策,一定是搶占陸口,讓曹操的陸軍無法發(fā)揮威力,這樣只能拼水戰(zhàn),周瑜三萬水軍加上關羽一萬水軍,PK剛投降曹操的荊州水軍,優(yōu)勢還是明顯的。 中策,萬一陸口被曹操占領了,則北線退守到夏口,依托夏口東側(cè)長江兩岸的蜀山、漢南山、樊山、來山、魯山、石鹿山等,陸軍死守,水軍隔斷長江;而南線,依托蒲圻到陽新的羊頭山一帶,設關隘,多埋伏,阻擊進攻柴桑的陸軍,因為這些地方都是易守難攻之地,所以孫劉聯(lián)軍也是很有希望擋住曹軍,不過這就要陷入拉鋸戰(zhàn)了。 下策,如果陸口、夏口、羊頭山都守不住,那就只好撤回柴桑,依托東北武穴段江面狹窄,山峰聳立的地形,阻擋敵軍了,不過這時候形式就很危險了。所以當周瑜向?qū)O權(quán)要兵五萬時,孫權(quán)說先給你三萬,剩下的分批湊,你盡力打,打不過我來,指的就是要死守柴桑了。 這么看的話,其實赤壁之戰(zhàn),曹操雖然聲勢浩大,但想打贏,還真絕非易事,所以賈詡才提議修整,不要進攻東吳,可惜曹操不聽。而對于聯(lián)軍而言, 搶占陸口,無疑是第一大要務。 四、赤壁之戰(zhàn),非在赤壁。 歷史的真實情況是,孫劉聯(lián)軍,乘大船很快抵達陸口,此時曹操陸軍未到,水軍已至,聯(lián)軍擊敗曹操水軍,占領南岸的陸口,實現(xiàn)了上策。失去水軍的支援,陸軍抵達后無法過江再攻陸口,曹操沒有辦法,只能將大船??吭陉懣趯Π?,洪湖東側(cè),也就是烏林一帶,然后陸軍也駐扎于此,將船連鎖,在此操練,等冬去春來再決戰(zhàn),結(jié)果被一把大火燒了。 因為陸口的南面,有赤壁山,所以這片地區(qū),被叫做赤壁,然而火燒真正地點,不是赤壁山,而是烏林。 至于具體戰(zhàn)爭經(jīng)過,排兵布陣,敬請期待《赤壁全紀實(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