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學的發(fā)展總是不斷刷新著人類對疾病、健康、自身甚至是世界的認知。過去的2018年,又有哪些顛覆傳統(tǒng)的醫(yī)學新知?近日,知名醫(yī)學網(wǎng)站Medscape盤點了15個在2018年最具顛覆性的研究,看完之后可能會驚覺:教科書早就過時啦! 一個多世紀以來,醫(yī)生們認為,胎兒和子宮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無菌。但對于「細菌首次進入人體的時機」這一問題尚未有一致的回答。醫(yī)生們普遍認為,人類第一次與定殖細菌的接觸發(fā)生在產(chǎn)道。但Nature雜志的一則新聞報道指出,人類嬰兒的第一個細菌可能在出生前就已經(jīng)在體內(nèi)生根了。 (圖片來源:Nature) 來自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Indira Mysorekar 團隊在一家醫(yī)院分娩的近200個胎盤中采集了切片和染色樣本。當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檢查樣品時,他們發(fā)現(xiàn)近三分之一的胎盤中存在細菌。但是,Mysorekar觀察到的微生物似乎并不是病原體,因為沒有看到附近有任何免疫細胞,也沒有炎癥跡象。而且這些細菌不僅存在于早產(chǎn)婦女的胎盤中,還存在于正常健康懷孕婦女。 此前,其他科學家和Mysorekar一樣,也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胎盤、羊水和胎糞中細菌的證據(jù),讓一些研究人員開始認為微生物組可能在出生前就已經(jīng)「播種」。如果這是真的,就意味著細菌可能是正常的,是妊娠的一部分,甚至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它們在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科學家們可能能夠找到改變子宮內(nèi)微生物組成的方法,來避免過敏,哮喘和其他疾病,發(fā)現(xiàn)與早產(chǎn)或其他妊娠并發(fā)癥相關(guān)的微生物特征,尋找病因。 (https://www./articles/d41586-018-00664-8) 益生菌被廣泛用于預防抗生素導致的腸道菌群失調(diào)及相關(guān)不良反應。然而,在一篇發(fā)表在Cell雜志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使用抗生素后,服用益生菌對于腸道正常菌群重建的影響卻并不確定。 研究者對21名未服用過益生菌的健康人進行了一項縱向、前瞻性的干預研究,志愿者以標準劑量口服廣譜抗生素環(huán)丙沙星和甲硝唑7天后,7名參與者等待機體自發(fā)微生物組重建,6名參與者接受了自體微生物組移植(FMT),8名參與者服用11株益生菌制劑,持續(xù)4周。研究者分別在第1周和3周對他們進行檢查評估腸道菌群重建的程度。 (圖片來源:Cell) 結(jié)果卻讓人吃驚,雖然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益生菌更容易在腸道扎根,但駐扎下來的這些益生菌非但沒有幫助人體自身的腸道菌群恢復,反而還抑制了它們的生長。 (https:///10.1016/j.cell.2018.08.047) 多種癌癥的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迅速上升,支持了癌癥是由基因突變逐漸積累引起的觀點。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向研究利用免疫學和流行病學的數(shù)據(jù)建模,表明許多與年齡相關(guān)的顯著發(fā)病率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統(tǒng)的衰退而不是突變積累。 研究人員對101種癌癥類型的癌癥發(fā)病率曲線進行了測試,其中57種癌癥類型的模型擬合度較高(R2> 0.95),表明這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的癌癥發(fā)病率,可能與免疫系統(tǒng)衰退有關(guān)。研究人員也因此提出,逆轉(zhuǎn)T細胞衰竭或恢復T細胞生成將可能是新的有希望的癌癥治療途徑。 (https:///10.1016/j.cell.2018.08.047) Foxp2基因(Forkhead box p2)即叉頭框P2基因,是控制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基因。在人類,F(xiàn)OXP2基因位于第7對染色體上。曾經(jīng)我們認為人類語言的進化依賴于這單個基因的改變。然而一項Cell最新分析表明,FOXP2基因并沒有在現(xiàn)代人類即智人最近的歷史中發(fā)生變化,并且之前的發(fā)現(xiàn)可能只是一個錯誤的信號。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機構(gòu)研究人員最近報告說,他們開展了更廣泛的基因組比對,發(fā)現(xiàn)這兩個突變并不獨特,當初的發(fā)現(xiàn)只是樣本選擇有偏差導致的假象。新研究分析了50個現(xiàn)代人的基因組,并與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對比,并未發(fā)現(xiàn)選擇性清除現(xiàn)象,顯示FOXP2基因在智人身上沒有經(jīng)歷特殊的選擇作用。 新研究并沒有否定FOXP2基因在功能上與語言的關(guān)系,但顯示人類語言的進化歷程比原先認為的更復雜。 (https:///10.1016/j.cell.2018.06.048) Ⅰ型糖尿病是由遺傳易感個體中的胰腺β細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壞引起的,通常被認為是兒童期和青春期的疾病。而Ⅱ型糖尿病主要是成年期疾病,與肥胖、胰島素抵抗有關(guān)。年輕人(<>超過50%的35歲以后被診斷患有Ⅰ型糖尿病的患者在長期隨訪中被證明患有的是Ⅱ型糖尿病。 很少有研究調(diào)查Ⅰ型糖尿病在成年以后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頻率。在這種背景下,Lancet的一篇研究調(diào)查了60歲以下人群中Ⅰ型糖尿病的頻率和表型。顯示Ⅰ型糖尿病在整個生命的前六十年中都會發(fā)病,其中42%的Ⅰ型糖尿病發(fā)生在30歲之后,占所有30歲以后診斷的糖尿病患者的4%。 研究結(jié)果強調(diào),由于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30歲后很難識別Ⅰ型糖尿病。而未能診斷出這種遲發(fā)的Ⅰ型糖尿病可能會有嚴重的后果,因為這些患者會迅速發(fā)展胰島素依賴性。 (https:///10.1016/S2213-8587(17)30362-5) 表現(xiàn)出獨立藥物作用的組合中,每個患者僅從腫瘤最敏感的藥物中獲益,而不從其他藥物中獲益。即使藥物組合在臨床前模型中表現(xiàn)出可加性或協(xié)同作用,患者對患者的變異性和低交叉耐藥性使獨立作用成為臨床人群的主要機制。 在美國,四分之一的醫(yī)療保險支出發(fā)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通常這被認為是一種「浪費」。但這種解釋的邏輯是假定我們知道誰會死,什么時候死,但死亡其實是無法預測的。 在Lancet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根據(jù)使用醫(yī)療保險索賠建立的年度死亡率風險機器學習模型,分析預測死亡率如何分配支出。結(jié)果顯示,僅5%以下的支出是出自于那些預計死亡率超過50%的個人。 也就是說,簡單的事實的確是我們會把更多的錢花在病人身上,但無論是康復還是死去,都占到了對死者花費集中度的30%到50%。這個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死亡的人身上支出并不一定意味著我們是在死前的「絕望」上花費。 膳食指南建議盡量減少全脂乳制品的攝入量,因為它們是飽和脂肪的來源,并被認為會對血脂產(chǎn)生不利影響,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但其實很少有關(guān)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乳制品消費對健康影響的數(shù)據(jù)。 因此,一項Lancet上的前瞻性隊列研究(PURE)分析了五大洲21個國家35-70歲人群的乳制品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關(guān)系。主要結(jié)果是死亡率或主要心血管事件(定義為心血管死因、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中風及心力衰竭)的綜合。 結(jié)果,乳制品消費與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風險降低相關(guān)——總?cè)橹破窋z入量增加(每天> 2份與不攝入相比)與復合結(jié)果的風險較低相關(guān)(HR 0.84)。 (https:///10.1016/S0140-6736(18)31812-9)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事件二級預防是一種成熟療法。然而,根據(jù)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EJM)的一項研究,低劑量阿司匹林不能預防心血管事件,實際上可能會增加風險。 19,114名70歲以上的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接受100毫克腸溶阿司匹林或安慰劑。主要終點是死亡,癡呆或持續(xù)性身體殘疾的綜合癥狀。次要終點包括出血和心血管疾?。ǘx為致命性冠心病,非致死性心肌梗塞,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卒中或心力衰竭的住院治療)。 7年后,阿司匹林組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為每1000人年10.7次事件,安慰劑組為每1000人年11.3次事件(HR 0.95; 95% CI: 0.831-1.08)。大出血率分別為每1000人年8.6次和6.2次(HR 1.38; 95%CI: 1.18-1.62; P <> 也就是說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作為老年人的一級預防策略會導致出血的風險顯著增加,并且與安慰劑相比,并未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降低。 (DOI: 10.1056/NEJMoa1805819) 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人群攝入少于2克/天的鈉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但這一目標在任何國家都沒有實現(xiàn),而且關(guān)于低鈉攝入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數(shù)據(jù)證據(jù)不足。Lancet雜志的一篇論文調(diào)查了21個國家社區(qū)水平平均鈉和鉀攝入量,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結(jié)果顯示鈉攝入量僅與平均攝入量大于5克/天的社區(qū)的心血管疾病和中風有關(guān)。這些社區(qū)和國家的鈉減少策略可能是適當?shù)?。?strong>中國103個社區(qū)中有82個(80%)平均鈉攝入量大于5克/天,而在其他國家,266個社區(qū)中224個(84%)的平均攝入量為3-5克/天!對于口重的中國人來說,還是要少鹽啊…… (https:///10.1016/S0140-6736(18)31376-X) 雙氯芬酸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治療疼痛和炎癥的傳統(tǒng)非甾體抗炎藥(NSAID)。英國醫(yī)學期刊(BMJ)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雙氯芬酸與不使用、使用撲熱息痛以及使用其他傳統(tǒng)的非甾體抗炎藥相比,增加了心血管健康風險。 結(jié)果雙氯芬酸與不使用相比,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提高了50%(發(fā)生率比1.5,95%CI 1.4-1.7),與撲熱息痛或布洛芬相比,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提高了20%(發(fā)生率比1.2,95%CI 1.1-1.3),與萘普生相比,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提高了30%(發(fā)生率比1.3,95%CI 1.1-1.5)。 雙氯芬酸與30天內(nèi)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升高相關(guān),包括心房顫動/撲動,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臟病發(fā)作。也增加了30天時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與未使用相比增加了4.5倍,與布洛芬或撲熱息痛相比增加了2.5倍,與萘普生相似。 (https:///10.1136/bmj.k3426) 巨噬細胞的功能被認為是抵御病原體的生物體吞噬細胞。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巨噬細胞能夠發(fā)揮出超出宿主防御的組織特定任務,在不同的組織中具有特異性功能。例如,有助于脂肪組織中的產(chǎn)熱調(diào)節(jié),脾臟和肝臟中的鐵回收和大腦中的突觸修剪。但科學家們對穩(wěn)定狀態(tài)心臟中組織巨噬細胞的器官特異性功能尚不清楚。 根據(jù)Cell(2017)和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顯示巨噬細胞在遠端房室結(jié)(AV)聚集,傳導細胞與表達連接蛋白43的細長巨噬細胞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能夠促進遠端房室結(jié)的電傳導。 (AV節(jié)點中的巨噬細胞,來源:Cell) (https:///10.1016/j.cell.2017.03.050) 盡管對「關(guān)于父系線粒體DNA(mtDNA)傳播是否可能與mtDNA的母體傳播共存」存在相當大的爭議,但人們普遍認為線粒體和線粒體DNA僅在人類中是母系遺傳。 在PNAS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對三個獨立家庭進行了測序分析,發(fā)現(xiàn)在3個多代家族17個個體中具有高水平的mtDNA異質(zhì)性(范圍從24%到76%)。結(jié)果表明,雖然mtDNA的母系遺傳的中心法則仍然有效,但是有一些例外情況可以將父系mtDNA傳遞給后代。 闡明這種不尋常的遺傳模式的分子機制將為mtDNA如何從父母傳給后代提供新的見解,因此未來的教科書可能會被改寫!更多重要的是,這一發(fā)現(xiàn)為病原性mtDNA傳播的治療方法開辟新的途徑。 (https:///10.1073/pnas.1810946115) Lancet雜志的一項糖尿病與內(nèi)分泌學的薈萃分析表明補充維生素D不能預防骨折或跌倒,沒有理由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來維持或改善肌肉骨骼健康。 研究者對81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結(jié)果進行了分析(共53,537名參與者),維生素D對總骨折沒有影響(相對風險1.00%,95%CI 0.93-1.07)。在高劑量與低劑量維生素D的隨機對照試驗和使用劑量大于800 IU /天的隨機對照試驗的亞組分析中,結(jié)果相似。 (https:///10.1016/S2213-8587(18)30265-1) 肺氣道是哮喘和囊性纖維化的主要發(fā)病部位。來自波士頓的科研團隊通過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和體內(nèi)譜系追蹤研究了小鼠氣管上皮的細胞組成和層次。確定了一種罕見的細胞類型,即Foxi1+肺離子細胞。與其他細胞相比,它們的CFTR基因表達水平顯著更高。 在小鼠((Cftr)和人(CFTR)中,離子細胞是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調(diào)節(jié)器轉(zhuǎn)錄的主要來源。小鼠離子細胞中foxi1的敲除導致Cftr表達的丟失,并破壞氣道流體和粘液生理學,這是囊性纖維化的特征性表現(xiàn)。 (https:///10.1038/s41586-018-0393-7) 關(guān)注醫(yī)學前沿的你,會在心目中「那些顛覆醫(yī)學傳統(tǒng)認知的研究」的列表中添加什么呢?歡迎留言討論~ -------- 參考資料 1.15 Studies That Challenged Medical Dogma in 2018. https://www./viewarticle/907588. 2.Could baby’s first bacteriatake root before birth? https://www./articles/d41586-018-00664-8. 3.Post-Antibiotic Gut MucosalMicrobiome Reconstitution Is Impaired by Probiotics and Improved by AutologousFMT/.https:///10.1016/j.cell.2018.08.047. 4.Thymic involution and risingdisease incidence with age. https:///10.1073/pnas.1714478115. 5.No Evidence for RecentSelection at FOXP2 among Diverse Human Populations. https:///10.1016/j.cell.2018.06.048. 6.Frequency and phenotype of type1 diabetes in the first six decades of life: a cross-sectional, geneticallystratified survival analysis from UK Biobank. https:///10.1016/S2213-8587(17)30362-5. 7.Combination Cancer Therapy CanConfer Benefit via Patient-to-Patient Variability without Drug Additivity orSynergy. https:///10.1016/j.cell.2017.11.009. 8.Predictive modeling of U.S.health care spending in late life. DOI: 10.1126/science.aar5045. 9.Association of dairy intake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21 countries from five 10.continents(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ttps:///10.1016/S0140-6736(18)31812-9. 11.Effect of Aspirin on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Bleeding in the Healthy Elderly. DOI:10.1056/NEJMoa1805819. 12.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bloodpress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a community-level prospectiveepidemiological cohort study. https:///10.1016/S0140-6736(18)31376-X. 13.Diclofenac use andcardiovascular risks: series of nationwide cohort studies. https:///10.1136/bmj.k3426. 14.Macrophages FacilitateElectrical Conduction in the Heart. https:///10.1016/j.cell.2017.03.050. 15.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 https:///10.1073/pnas.1810946115. 16.Effects of vitamin Dsupplementation on musculoskele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and 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 https:///10.1016/S2213-8587(18)30265-1. 17.A revised airway epithelialhierarchy includes CFTR-expressing ionocytes. https:///10.1038/s41586-018-0393-7. |
|
|
來自: 生物_醫(yī)藥_科研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