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連續(xù)三個晚上,Q寶臨睡前都擔憂她的分數(shù)。擔心她如果只考80來分,我們會不會對她失望并說教她。
必須先交代下背景,Q寶的學校一年級,若考個80來分就等于不及格。本來還以為他們學校整體分數(shù)較高,后來一打聽,很多小學的平均分數(shù)都很高,原來那種60分算不及格的年代真的過時了。
不得不說,現(xiàn)在的孩子和老師們也都是拼了。
看到她這么焦慮,我們也焦慮了,媽呀,這又不是考大學,孩子的心理壓力怎么這么大。
絕對是我們平時言辭不當,情緒失調,讓她敏感的小心靈未卜先知了自己的分數(shù)與我們的態(tài)度啊。雖然我們從沒有明目張膽地說她笨蛋草包之類,但估計偶爾也會流露點什么。
嗚呼,哀哉。只好裝作很輕松地安慰她絕不會說她,做好自己該做的,其它的都不要多想,她貌似有些放心地睡著了。
然后,我們睡不著了。不由反省最近有沒有強化過要考試的言辭,有沒有把自己的壓力無形傳遞給她?
肯定是有的啊,在她不好好復習的時候,在她做練習題不會的時候,在她普通小測試出錯誤的時候,即將考試的主題似烏云壓頂,總會被渲染一番。
還有上一次的考試成績一般,似乎也對她有過冷臉的吧。每次考試,原本想著無所謂的,可還是會忐忑那未知的數(shù)字。
想起樓下擺攤的婦女,說起她家孩子考試,完全輕松自在的口吻,“又不是考大學有什么好在意的?”那份淡定讓你秒懂什么叫超然物外。
可是,輪到自家孩子了,怎么淡定不起來呢? 有時候覺得自己這父母做的挺虛偽的,考試前可能會安慰著努力復習,盡力就好,可是真等到出了成績,一看鉤子少,剪子多,又忍不住失落責怪起來。
即使當場忍住了責難,后來的復習作業(yè)時,也總少不了含沙射影。如果再遇上她無理取鬧不懂事,前賬舊賬一起算,恨鐵不成鋼,分分鐘上演貓和老鼠。 Q寶從小就比較膽小,心理比較弱勢,也逐漸懂得了成績的分量大于她的體重,迫于秋后算賬的壓力,所以就陰影了吧。 于是和她爸約定,考試前都不要再說關于考試的字眼,像平常一樣,該干嘛干嘛。不要孩子還沒上考場,家長就已劍拔弩張。 曾經明明想著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怎么想著想著就露出了真面目——只要成績好別的都不重要了呢?突然覺得自己小時候無人問津的童年,也沒那么難過,起碼不用為成績難過啊。 而做父母的虛偽只有做了父母才深有體會啊,一方面希望孩子快樂健康就好,一方面又緊盯著成績不放。每次考試,恨不得在她幼小的后背猛踹一腳,足夠加油助力才好。 是啊,明明只是個小學考試又不是考大學,我們緊張什么呢?細思極恐,原來是害怕輸在起跑線上。
不知從何時開始,生養(yǎng)孩子的起跑線越畫越低,從下半身一路到了腿肚子。
八字還沒一撇的備孕期,大多數(shù)人就已經積極行動起來,戒煙戒酒戒路邊攤。然后一路到懷孕,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皇太后的待遇就隆重登臺了。
所謂母憑子貴,很多女人都曾懷念過那被供奉的時光啊。而其實所有的努力,本質上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 就像那個天津神童李尚容,在娘胎里的時候就已經典音樂輪番上了,媽媽摸著肚子又讀故事又講詩,先天性趕超了別人好幾步。
2.3歲的時候,就開始教著識字認書,狂喂唐詩宋詞。所以到了6歲,大多數(shù)孩子還只顧玩騎馬呢,人家已登上舞臺開講座了。
現(xiàn)實中,不知有多少人后悔在孩子還是種子選手的時候,怎么沒多安利一番啊;在胚胎剛發(fā)芽的時候多浸泡點經典就好了。
還好,那些生二胎的媽媽還有糾錯的機會。至于能不能個個都生出神童,就屬于八卦范疇了。 雖然我下不了那苦功夫教孩子,但還是會不自覺地羨慕人家的優(yōu)秀啊。當然也少不了意淫一番,如果不用勞心費力地教,不用苦哈哈地學,每次隨便考考就能百分那才叫爽。 既然出生之前的畫風無法改變,只好在出生后追趕。于是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送親子園,補習班。可事實證明,沒有家人陪伴的親子園生活,更像是讓孩子置死地而后生。
想起Q寶兩歲半的時候,因為沒人照顧,也想著提前接受早教,就狠心把她送去了親子園。雖然分離讓人痛苦,但覺得自己隨了潮流起碼不會遺憾吧。
然而Q寶每天都哭的死去活來,抗拒去那家還算有名的早教園。每天去上學就像上刑場,原本開心的笑臉漸漸萎黃。
自己心疼至極卻也堅持了幾天,有次去接她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她在那個女老師的面前竟是頭都不敢抬。女老師靠近她一步,她就嚇得倒退兩步,自始至終不敢看老師的眼睛,只拽著我的手拼命拉扯我離開。
那個女人一臉嚴厲,根本沒有幼兒園阿姨該有的柔和溫婉。我大約知道了Q寶為什么不肯去上學——她真的一點都不快樂。所以我們舍棄了學費,不再去上什么早教班,寧愿自己累一點,只希望她能有快活的笑臉。
后來,那家親子園爆出了手足口病,好像是衛(wèi)生不達標等原因造成,許多孩子深受其害。自己不由慶幸多虧早早逃離了“起跑線”。 事實上,再好的親子園,也比不上媽媽的關懷,爸爸的陪伴。 這幾天有個新聞說,上海的一個2歲半的孩子,因為父母給報了太多早教班,5門功課輪番上,精神壓力過大而患上了成年人才會有的斑禿。
小小的年紀頭發(fā)大片的掉,圖片看的人心疼至極。雖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天下當媽的心都是一樣的疼點低。
看到這樣的新聞,下意識地首先想去譴責他貪多嚼不爛的父母,然而仔細回過神來,那樣的父母何嘗又不是我們自己? 我們可以把拔苗助長的典故背的滾瓜亂熟,卻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被別人落下。
也曾想著順應天性、自然發(fā)展,可是看到鄰居的孩子,同事的孩子,朋友的孩子,都在孜孜以求,勤學上進,我們平和的心如同樹欲靜而風不止,終歸難以做到波瀾不驚。
雖然明白,每個孩子的花期都不相同,卻還是希望自己家的能花開四季,每個季節(jié)都色彩艷麗。
而教育的初衷就在無盡的攀比與盲目跟風中分崩離析,最后只剩隨波逐流,迷失了教育的意義。 雖然每個人都爭先恐后不肯落在起跑線后面,但卻不得不承認,教育是場馬拉松,起點并不能決定終點,而終點也不是教育的唯一意義。 只注重學習成績,而忽略了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得不償失。層出不窮的學生跳樓案、殺師案等惡性事件,無一例外地都說明了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教育是個萬年大命題,答案不僅只靠老師,最根本的成效仍在父母。你不焦慮,孩子才會坦然,你不攀比孩子才會平和,你順應自然,孩子才會自然而然。
就像有人說的,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就要做成什么樣的人。 肯.福萊特在《巨人的隕落》里說,孩子的成長就像一場革命,你可以發(fā)動一場革命,但你無法控制他的結果。 沒有人能準確地預測未來,預測我們和孩子的命運。因為關于未來最大的確定性就是它的不確定性。
代替孩子做太多決定,只會導致孩子的心理應激能力和決策能力缺失,這是面對未來最大的危險。
我能想到的,對于孩子最重要的事,只是這三樣:第一是身體好,第二是心理素質好,第三是有自我驅動的學習和再學習的能力。 很喜歡的一段話: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它沒有聲響,它只是讓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變自然發(fā)生。
前行者如何,跟從者也會如何。
長者如何,晚輩也會如何。 所以,孩子的人生之路,最重要的不是考試,而是我們引領他的腳步。而焦慮也大可不必,因為我們必須先得到內心的和平,才能將和平帶入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