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蒙陰縣東北邊陲岱崮鎮(zhèn)
走出孟良崮戰(zhàn)役紀念館時已接近黃昏,回到垛莊鎮(zhèn)那所小旅館街燈已經亮了,兩瓶啤酒,兩盤炒菜,自酌自飲,一種閑適、欣快感涌上心頭,頗有點李白寫的那幾句: “獨飲一酌酒,舉目無雙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這一夜睡得很好,一覺睡到天亮,在清脆的雞叫聲中醒來,透過窗戶東方山頭背后泛起了紅光。院子里幾棵梧桐、洋槐樹枝葉繁茂,樹枝間的幾只小鳥跳來跳去,一群蜜蜂在幾棵杏樹怒放的白色花朵間來回穿梭,四月的晚春總是這樣迷人,這是一出靜謐、有散發(fā)著植物芳香的自然空間,就要出行了還真有點戀戀不舍。 汽車折返向西北方向的蒙陰縣城駛去,界牌、桃墟兩鎮(zhèn)從窗口閃過,距離蒙陰城區(qū)不到20公里了。按照當今游客的旅游線路,一般是在蒙陰縣城換成到蒙山風景區(qū)的汽車,也就是二三十分鐘的路程,但是這些年來我并不想去游賞這些車輛擁擠、人頭攢動的有名的風景區(qū),因為在我國大部分風景區(qū)其格局、造型、風貌幾乎是驚人的一致,無非就是古樹、巨石、花草,尤其是那些由人工栽種的花卉、樹木,還有那些間距相等的園林苗圃、那些夸大其辭的解說和商業(yè)廣告,已經把“自然”人化了,有的甚至是糟蹋了,說起糟蹋也不盡其意,這些被“人化的自然”在虛假中還透露著一種說不出的矯情....。如果在這類虛假矯情中呆的時間久了,就很想到那些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到那些很少蹤跡的山巒荒漠去欣賞錯落的蒼翠或者大漠孤煙。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審美心理呢?在過去的多少年里我一直百思不解,直到前些年我閱讀了李澤厚先生關于“人的自然化”審美后才多少領略到人類對“自然美”---“故土情”那種對家園回歸向往中所生成的的隱秘審美心理機制。長時段的城區(qū)生活把本來外在自然界那種雜多、變換、錯亂、無序的自然空間獲得整理、澄清和安頓,于是多樣化、異質性的生活空間被抽象為均等化、同質化空間,從而建立起秩序的基本形式。當我行走在城市街區(qū)的時候,無非就是在那種規(guī)整的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道路上----比例、均衡、對稱和節(jié)奏就像一個演員在舞臺上的機械表演。這也是人們越來越厭倦城市生活的重要原因。 正是這種對城市秩序的“叛離”,驅使著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離開了喧嘩熱鬧,空氣污濁的空間秩序而追求那種紅花綠草,名月春風,而且還專門去那些激流灘險、荒林野漠。這些沒有改造過的荒涼的風景,奇山怪石的獰厲、大原荒漠的空曠、綠樹青藤的錯落反而激發(fā)起美景的壯麗.....,就像是昆明石林似乎是雜亂無章的奇特美景越是以感性形式吸引著人們收獲一種高昂的美感愉快。我的這次出行就是在這類審美心理的支配下趨向那些自然的、原始的偏僻村莊、小鎮(zhèn)和人煙罕至的森林荒原。 從蒙陰縣城下車后沒有停留,幾分鐘后就換成了一輛駛向該縣最北部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黛崮鎮(zhèn),據蒙陰官方的宣傳材料上介紹,這是全國最美的100個鄉(xiāng)鎮(zhèn)之一。 北行的汽車很快就行駛在連綿群山中的彎曲公路上,這是一條通向沂源縣的s234國道,雖然是在這樣深山中的道路,但路況相對較好,汽車在忽高忽低的公路上越過一個個高坡,翻過一道道山嶺,窗外的杏花開始飄落了、桃花正在盛開,尤其是大片大片的桃花園從窗口閃過后還是接著一大片桃花。但是一路山嶺間的植被并不好。同座的一位老農民說,若是在往年滿山早已變綠,但是今年春季沒有下過一場透地雨,就連春草都沒有長得往年那樣高。一路很少看到山坡上勞作的農人,除了放牧的羊群外,整個山區(qū)都是靜謐的,公路上偶爾有幾位老人孩子迎面閃過外,很少看到其他行人。可以判斷:當?shù)氐闹星嗄耆说酵獾卮蚬とチ?,剩下來的只能是年齡段的兩極群體。 從公路標示的指示牌子上看到前面就是野店鎮(zhèn),“野店”這個洋溢著素樸、自然的符號很值得下車領略一下這個野店的自然風光,但是時間已不允許了。汽車向右拐了一個彎,接著又繼續(xù)向北行駛,距離岱崮真不遠了。汽車在路旁停下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個群山中的小鎮(zhèn) 相比前一站的垛莊鎮(zhèn)規(guī)模要小一些,但這里卻有著其他鄉(xiāng)鎮(zhèn)所沒有的先天因素:第一眼的感覺就是綠樹成蔭,空氣清新,一條小河和一條公路從鎮(zhèn)子中穿過,周圍都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半山坡一下都綠了,山的上半部有的地方裸露著黃褐色巖石,遠看大部分山頭有的是一大片、有的是散落的點點的青松。 還是按照到每個鄉(xiāng)鎮(zhèn)駐地生活的程序:先是住上一個旅館,再購買一張當?shù)氐牡貓D或者介紹當?shù)仫L景名勝、土特產品的小冊子,這些從不同視角對這處鄉(xiāng)鎮(zhèn)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等的介紹,就基本上掌握這處陌生地的概況,像很多類似鄉(xiāng)鎮(zhèn)的介紹一樣,語言格式是重復的: “岱崮鎮(zhèn)位于蒙陰縣東北部,東與沂水縣接壤,北連沂源縣,西與新泰市相鄰,具有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交通便利,通訊先進。全鎮(zhèn)總面積180.7平方公里,耕地5萬畝,轄46個行政村,5.3萬人”。 說到自然氣候是的這樣的“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風景宜人。全鎮(zhèn)轄42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人,總面積18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萬畝是一個以果品生產為主的農業(yè)大鎮(zhèn)。境內平均海拔500—1000米,年平均氣溫12.8℃,年平均日照2469.4小時,日照率為55.7%,年平均降水量782.4毫米,無霜期174天”。 接著就是對當?shù)亟洕鸂顩r、產品和地風風味的宣揚: “ 以蜜桃、花椒、香椿、畜牧養(yǎng)殖為主的農業(yè)八大基地建設初具規(guī)模。岱崮鎮(zhèn)晝夜溫差大,地下水位低,光照充足,無污染,最適合蜜桃生產。截止目前,全鎮(zhèn)各類經濟林面積已達10萬畝,其中無公害蜜桃8萬畝,年產優(yōu)質蜜桃2億公斤。2004年,被農業(yè)部授予“中華蜜桃第一鎮(zhèn)”稱號” “白廠絲、瑪鋼管件、花崗巖開采加工、絨毛加工為主門類較為齊全的民營經濟體系,經濟實力和效益有了顯著增長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達到10家。金盛制絲有限公司生產20/22D等規(guī)格的白廠絲120噸,產品質量達到4A級,主要出口韓國、美國、日本、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 “岱崮鎮(zhèn)立足該鎮(zhèn)獨特的岱崮地貌、豐富的經濟林木和濃厚的歷史文化三大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以生態(tài)觀光、果品營銷和休閑度假等為主體的第三產業(yè)”。 岱崮鎮(zhèn)之所以被列為全國最美的100個鄉(xiāng)鎮(zhèn)之一,主要還在于它的山水地貌,這也是近年來各地游客到此旅游的主要吸引,在小冊子的介紹中有這么一段話: “沂蒙山區(qū)素有72崮之稱,蒙陰縣有36座,而岱崮境內就有南北岱崮、大崮、龍須崮等18座之多。這種奇特的地貌地形,成為一大奇觀,遠遠望去,山崮相連,郁郁蔥蔥,風景極為秀美。岱崮,因站在崮頂可遠眺泰山,因此得名,盧崮像朝天的錐子,龍須崮像傳說中龍的須子,油婁崮像盛像老人狀的老人崮,有獐子經常出沒的獐子崮,另外還有大崮、透明崮、梭頭崮、水泉崮、安平崮、柴崮等多個山崮。群崮聳立,千姿百態(tài),奇形怪狀,并且每一個崮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特別是被專家譽為的“岱崮地貌”,并被列為繼“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巖地貌”之后的中國又一重要的造型地貌類型”。 看來,該鎮(zhèn)主要還是以岱崮地貌、豐富的經濟林木和濃厚的歷史文化三大優(yōu)勢,構成了中國最美100個鄉(xiāng)鎮(zhèn)的內涵。 “全羊湯”、“炸山蝎”這些在島城價格不菲的菜肴,在這里只需一半的價錢,此外還要了一盤松蘑燉小雞,中午飯吃得津津有味。接著酒興,沿著一條崎嶇小路登上了鎮(zhèn)子附近的一座山坡。 在山坡下可以看到附近農民種植的一些蔬菜,再往上就是散落在梯田間一塊塊不大的麥田,在春日明媚的陽光下,枝葉耷拉了,如果繼續(xù)無雨的話,不等抽莖秀穗也就可能干枯在地里。這就像我所在臨朐縣南部一個姑姑說的那樣,在山區(qū)遇上干旱年份農作物顆粒不收。林果蔬的種類很多,桃樹、杏樹、李子樹、山楂、柿子樹和板栗樹,雖然遭遇著干旱的折磨,但是還堅挺著點綴著晚春的風光,沿路再往上走,路邊梯田里就沒有什么農作物了。梯田的外緣是剛剛冒出綠葉的花椒,地里種植的還是果樹,或者少量的中藥材。翻過一處山坡來到一處兩山之間的低洼處,遠遠看到數(shù)個土堆上的花圈和五顏六色的彩帶,不用說這里是一塊墓地,清明節(jié)剛過,掃墓留下的痕跡在這座大山里格外扎眼。我觀察了周邊都是清一色的果樹,桃樹、杏樹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樹種在墳墓周邊形成一大片“綠洲”。“天然的墓園比起城里人花上幾萬元買的那幾平米墓地好多了”!我默念著“如果葬在這里,沒有車水馬龍,沒有喧嘩熱鬧,真是一塊世外桃源啊。”沿著這條通向山頂?shù)穆防^續(xù)向前走,再往上路邊的陡峭了,有時不得不扶著路邊的巨石艱難攀登,爬上幾塊巨石,在碎石間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樹,樹下有一塊很大的石板,此時我坐在這塊石板上點燃一支煙眺望著遠處。 晚春的西南風吹來,偌大的群山竟然沒有一人,在這處沒有車輛、沒有行人,甚至沒有一點聲響的群山里,只有果樹、青草、巨石和說不出名字的灌木叢,周邊的地塊都被廢棄了,就連留守在附近村子的老人和孩子也不再往返這些在過去幾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營的土地上。不用說,這是在一個農民工進城打工時代,經過仔細計算價值后所作出的理性選擇。你看連村子里的人都很少來到的地方,我這樣一個城里人卻走出幾百公里路,沐浴著鄉(xiāng)村四月的絢麗春光。 再有幾步遠就爬到山頂了,也不知哪里來的這么大的勁頭,一步步登上了高山之巔,放眼遠處,群山連綿,那種彌漫的霧氣像不規(guī)則條帶狀有厚有薄把遠處山坡、山溝的村莊籠罩。靜悄悄自然空間,哪怕是微弱的聲響就顯得那么清脆、還有那種小時候對熟悉聲音的親切。幾聲雞鳴、幾聲狗叫,來自山下那個不遠處綠樹成蔭的村莊。此時我抬起頭來,為藍色天空飄動著幾塊像雪白面團狀的白云,俯瞰著從山下出發(fā)的這個小鄉(xiāng)鎮(zhèn),哪條銀帶般的河流向遠方伸展著,消失在迷霧里.......。 又是一個黃昏時分,沿著走來的那條小路走下山來。 旅館單間床位一夜三十元人民幣,雙人間一床位的20元,三人間一床位只有10元,但是住的旅客并不多,晚飯后大部分房間是漆黑的,我來到院子里,看到那個收款的老大爺一人坐在馬扎上抽煙,走進一看他吸的那支煙和我手卷的旱煙是一樣的。他主動向我打招呼: “吃過飯了嗎”?這也是我們中國人見面的問候語,當把吃過飯當作問候時,可見中國人對于吃飯的重要性是多么重視,以致沉淀為一種民族“無意識”。 “您好!”,在我應答的同時,他指了指跟前另一個馬扎子示意讓我坐下來。 “您不是本地人吧,從哪里來的”? 當我把來歷簡要說明后,我也點上了一支旱煙,他有些驚奇的看了我一眼說“你抽得什么煙”? “沂水綹子煙”,在坦埠買的”。 “我也是”,它揚了揚手中的煙說,“這煙勁頭大,現(xiàn)在年輕人是不抽的”。相同的旱煙,相同的年齡無意拉近了閑啦的距離。 “這個岱古鎮(zhèn)真是個好地方啊,綠水青山,果樹飄香,物價便宜,交通方便,沒有污染,住在這里真是世外桃源”。 他喝了一口水說:“這幾年不錯啊,旅游的多了,每年縣里在這里組織桃花節(jié),來不少的人,前幾天剛結束,旅館都滿了。水果也比過去種多了,價格也提高了,日子越過越好。但是這么好青年人也不愿意在這里住,大部分到縣城和外地打工去了,人口越來越少,不過外地人來的多了,有的城里人在這里還買了房子,打算在這里長期過日子呢”。 此時,我也隨和著:“是啊!是?。∧贻p人都想到外面闖一闖,不過人老了總想再回到家園”。這時,想起了作家錢鐘書的一句話“外面的人總是鉆到城里去,而城里的人總想跑出來。看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 “我剛才上山看了看,發(fā)現(xiàn)種植的小麥就是那幾塊不大的地,咱們這里不種糧食啦”? “早不種了,有的人家種幾塊小地的麥子就是個樂趣,也不靠這吃飯?!?,此時他“哎”了一聲說“我種半輩子的地,每年這個春天就到山上挖野菜,摘樹葉子,只有到了改革開放,咱莊戶人才吃飽了飯。現(xiàn)在想想,還是改革開放政策好,先是分田到戶,接著就不再搞什么“以糧為綱”了,什么掙錢就種什么,做買賣也不限制,你看,咱這里有山有水有果樹,風景又好,這幾年旅游收入一些戶都發(fā)財了,我開的這個小旅館也掙錢了”。老漢越說越高興:“我有二個孩子,大兒子是大學生,在濟南畢業(yè)后安家了,老二就在鎮(zhèn)里開了個石材加工廠,每月掙的錢比大兒子還多。現(xiàn)在啊,不愁吃,不愁穿,比起人民公社時期不知好了多少倍......”。 看來,農民認識事物的方式就是經驗直觀,實打實,沒有半句假話,當然也說到我的心坎上。于是我就接過話題說: “本來,因地制宜是農民種地的常識,在不長莊稼的地里種莊稼或者種蔬菜,即便是使出吃奶的力氣,老天爺也不會讓咱們吃飽飯,在這樣的深山地區(qū),應該揚長避短,把最適合于經濟發(fā)展的產業(yè)興辦起來才能發(fā)家致富.....”我說。 我的這段話引起了他的興趣,他接著說“是啊!是啊!在那些年,咱這里開山造地,一直把地種到山頂,一年到頭挑著一擔糞或者兩桶水,但是來到旱年頭,就連種子也收不回來,人過了60歲就老得不像樣了,活得70歲的就是“古來稀”了?,F(xiàn)在壽命都長了,70歲、80歲的有的是......”他指著山坡的樹林說:“還是現(xiàn)在政策好,鼓勵勞動致富,種糧食現(xiàn)在還有不貼,活了這大半輩子滿足了.......?!?/span> 不知不覺就這樣閑啦到晚上九點了,道謝后我回到了旅館的房間后對剛才的對話不斷回味著,思緒連篇......。 從古至今的農業(yè)生產就其組織形態(tài)而言,它主要是以家庭倫理關系所維系的,即便是現(xiàn)代化的大農場,其勞動者的組合方式也是以雇主家庭成員為中心作為主導一方,而另一方就是外來的勞動力量。家庭本位并不只是體現(xiàn)于家庭成員關系,也可幾家?guī)讘舻穆?lián)合形式。這種靈活多變的小規(guī)模勞動組織,凝聚凝聚百年勞動智慧、也是激發(fā)勞動熱情的力量根基......。種地就是種地,他需要的是那種商業(yè)精神的計算和素樸的實事求是原則。更不能擺出與自然界“斗爭”的姿勢,祖國的哲學文化主題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既然要向大自然所要什么,就要愛護自然,呵護自然,在長期的“對話”中,實現(xiàn)和解,順應自然規(guī)律,都能夠從對方身上得到自己的利益而各得其所.......。 透過窗戶只有鎮(zhèn)子中心那條大街上的幾盞路燈發(fā)出微弱的光,遙望遠處的群山漆黑一團,夜,靜悄悄,靜悄悄,本來就算不上沸騰的白天,連接著的還是那種寂靜還有那種說不出的空靈,這是在沂蒙山腹地深處的一個夜晚,這時的人們還沒有那種熱鬧的夜生活習慣。本來的“日出日作,日落日息”就是農業(yè)文明生態(tài),如果把它大顛大倒,一些現(xiàn)代文明的疾病就會趁虛而入。 想著想著,不知不覺進入夢鄉(xiā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