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速蠻是元代伊斯蘭教的譯名,元代漢文文獻通常將西域各族木速蠻稱作回回。木速蠻商人素以善于經(jīng)商而聞名,早在蒙古興起之前,他們就往來于蒙古高原和西域、中原各地,操縱了兩頭的貿(mào)易,蒙古的一些宗王、貴族也利用他們替自己經(jīng)商、放債牟利。1218年,成吉思汗組成一支四百五十人的大商隊,派往花剌子模通商交好,成員全是木速蠻。 元朝管轄伊斯蘭教事務的專門機構是回回哈的司,與管佛教的宣政院、管基督教的崇福司各司其職,分別掌管本教事務。 窩闊臺汗的都成哈剌和林有兩個城區(qū),一個是回回人居住區(qū),另一個是契丹人居住區(qū)。城內的十二座寺廟,其中兩座是清真寺,伊斯蘭教徒在這里作禮拜,念誦伊斯蘭教的經(jīng)卷。 元朝境內的回回人,大部分是蒙古軍隊西征以來從中亞、波斯地區(qū)俘虜?shù)墓そ澈推矫瘢幸恍┦墙?jīng)商而留居漢地的回回商人。從成吉思汗到窩闊臺時期,戰(zhàn)后處理一直采取屠城政策,但蒙古人西征期間,每攻克一座城市,首先要把工匠、技師、醫(yī)生等技術之人甄別出來,再行屠戮,而把這部分人帶回蒙古本土,為其效力。后來在進攻南宋時使用的攻城利器“回回炮”,便是木速蠻的發(fā)明。 木速蠻移民入居元朝后,世代保持伊斯蘭教的信仰和習俗,成吉思汗的“札撒”,保證了木速蠻的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不受限制。木速蠻散居中國各地,編入當?shù)貞艏畷r,另為一類,通稱回回戶,區(qū)別與其他民族的居民,后來形成中國的回族。 蒙古三次西征后,在中亞、波斯建立了四大汗國,這些地區(qū)經(jīng)過阿拉伯人的長期統(tǒng)治已經(jīng)伊斯蘭化,蒙古人一開始即面臨著伊斯蘭教的文化環(huán)境,不論是信仰的認同、習俗的改變,還是蒙古貴族利用伊斯蘭教統(tǒng)治國家的需要,蒙古人只能走上伊斯蘭教化的道路。從中世紀至今,現(xiàn)在留在中亞、中東、東歐的蒙古人的后裔已經(jīng)完全被同化,他們與現(xiàn)在的蒙古人雖然可以上溯到同一個種屬,但已是具有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信仰的另一個民族了。 首先踏上伊斯蘭教化道路的是欽察汗國,第一任大汗拔都執(zhí)行的是各民族信仰自由的政策,繼別兒哥后的兩位大汗蒙哥帖木兒和脫脫即位后都皈依了伊斯蘭教,而脫脫之后的大汗月即別,即位之前已經(jīng)是伊斯蘭教徒。欽察汗國在十四世紀之初基本上完成了伊斯蘭教化的過程。 伊利汗國的建立者旭烈兀信奉基督教,敵視伊斯蘭教,他在1258年攻破伊斯蘭教中心報達(今巴格達)后,處死哈里發(fā),焚毀歷代哈里發(fā)的大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堂。但伊斯蘭的勢力依然僅僅包圍著這些蒙古人。旭烈兀的兒子阿合馬即位后,立即改信伊斯蘭教,下令歸還所有善堂物品,遵行伊斯蘭法令。1295年旭烈兀曾孫合贊汗登上汗位,不久他改宗伊斯蘭教,得到了穆斯林的有力支持,他從這個皈依中看到了實質性的政治利益。即位后,他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對不改宗伊斯蘭教的人進行打擊,他用伊斯蘭教的儀式替代原有的草原風俗,并且,他也不再使用蒙古的“汗”號,改稱伊斯蘭君主的稱號“算端”。 十三世紀后半期,察合臺的后裔逐漸走上伊斯蘭教化的道路。察合臺的曾孫,木八剌沙改信伊斯蘭教,他是察合臺汗國中第一位信仰伊斯蘭教的大汗。十四世紀初,窩闊臺后王海都死后,察合臺后王篤哇控制了窩闊臺汗國,最終吞并了它的領地。篤哇之子寬阇、答兒麻失里先后繼位,都改信伊斯蘭教,并要求所轄地區(qū)的蒙古人也皈依伊斯蘭教,因此蒙古人都皈依了伊斯蘭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