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喝拉撒睡”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五重奏,肚子不舒服的經歷大家都有過,但很多人對一些腸道異常癥狀往往是莫不關心的狀態(tài)。 所以,有調查顯示,在早期就發(fā)現(xiàn)腸癌的患者不到總體的10%。 腸道科專家醫(yī)生提醒:如果排便出現(xiàn)以下幾種異常,都可能是腸癌征兆,要引起重視,做好預防措施。 01 長時間便秘 長時間便秘可致使滯留在糞便中的致癌物濃度越來越高,腸壁與這些致癌物質長時間觸摸,是腸癌的主要誘發(fā)因素之一。 02 大便出血 因病變位置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右半結腸癌病人中有這種,肉眼可見的便血者占36.5%。 03 排便沒規(guī)律 排便習慣突然改動,沒有規(guī)律性,也不能掉以輕心,那也許是直腸癌的先兆。 直腸癌患者大便次數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沒有糞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盡的感覺。 04 大便呈蒼白色、黑色或黃色 如果大便呈蒼白色、黑色或黃色,可能存在健康隱患。黑色大便意味著胃部或小腸出血;黃色大便可能是膽囊功能存在障礙;白色糞便表明人體對脂肪吸收不良,它可能會導致胰腺炎或胰腺癌。 除了這些癥狀外,人們也很難辨定自己是否患病,早期篩查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抱著僥幸心理,到了年紀、甚至有了明顯腸胃不適的癥狀,在醫(yī)生建議篩查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忍著不做篩查。 殊不知,早期如果及時發(fā)現(xiàn),相當于提前5—8年發(fā)現(xiàn)腸癌,幾乎百分百可以治愈。
而如果發(fā)展成晚期再治療,治療效果和痛苦程度不談,光是手術加化療費用,基本都在30—50萬以上,給家庭造成巨大的負擔。 醫(yī)生建議: 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篩查一次 40歲以下人群每3—5年篩查一次
特別是以下4種情況,如果滿足其中的2種,建議盡早做一次預防性早期篩查: 1. 年齡在30歲以上,從未做過腸癌篩查; 2. 有經常腸胃不適、腹瀉、便秘、大便出血等癥狀; 3. 家族中有大腸癌患者; 4. 本人有癌癥史或者腸胃病史、腸息肉史。 大腸癌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有大腸癌病史、盆腔放療病史以及其直系親屬均屬于癌癥的高危人群,除此之外,生活中的一些惡習往往才是致癌的根源。
無肉不歡 愛吃肉是腸癌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牛肉賣得好的地區(qū),大腸癌發(fā)病機率也就越高。另外,飽和脂肪酸、動物油過多攝入也可導致大腸癌病發(fā)。
愛吃腌制食品 吃腌制的食品容易引發(fā)大腸癌,腌制食品往往沒有經過優(yōu)質的處理,容易滋生細菌引發(fā)腸胃疾病,造成腸胃負擔,久而久之就容易致癌。
久坐不動 久坐缺乏運動,導致腸道蠕動減弱減慢,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結腸內滯留并刺激腸黏膜。近年來大腸癌患者有著明顯的年輕化城市化趨勢,和這個也有著極大的關系。
超重肥胖 研究證明:超重或過度肥胖人群死于大腸癌的風險會高于體重正常的人,而且大腹便便的男性“中招”幾率會更高。
吃的太好 吃的越精細越好,腸道的排泄壓力就會越大,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延長,造成腸道對廢物再次吸收,長此以往,患大腸癌的概率將大大增高。 生活中的這些飲食壞習慣都會導致腸道有益菌大量損失,使腸道菌群失衡,從而出現(xiàn)病變。
經常補充生菌能促進消化,幫助吸收營養(yǎng)成分,并能分泌抗菌凝結素,能夠吸收有毒物質,通過多種途徑對有毒物質進行加工,減弱它們的毒性,從而從根源上減少毒素生長,達到預防癌癥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