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蕭何是漢初三杰里比較特殊的一個,對于劉邦來說,張良是心腹、韓信是心腹大患,而蕭何介于兩者之間。 同樣在劉邦帶出來的沛縣團伙里,他也是最特殊的一個,其他如樊噲、曹參、夏侯嬰等人,劉邦都可以當兄弟一樣無所顧忌,但和蕭何,還略有一些尊重和距離感。 他們之間的交情,應該在劉邦還是游俠身份的時候就開始了。當時沛縣還屬楚國,而劉邦在偶像信陵君、兄長張耳的感召下,也任俠鄉(xiāng)里。這樣的生活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在違法邊緣試探,而蕭何作為沛縣主吏,經常庇護著劉邦。再到沛縣被秦國拿下,在法家理念下,游俠生活被禁止,人到中年的劉邦只好也去考試當了亭長,頂頭上司正是蕭何。劉邦鞍前馬后地跟隨,對蕭何的尊重和距離感應該都是這段時期逐漸鞏固起來的。 反過來在蕭何眼里,看這位屬下也有些矛盾。一方面他欣賞劉邦的人格魅力,在劉邦負責押送本縣刑徒時,別人都送三百錢,他獨獨贈送了五百錢。另一方面他又覺得劉邦有時喜歡吹牛,不切實際,所以他也勸呂公慎重地結交劉邦。但這種認識應該隨著后來起義的進程改變了,看起來,所謂的不切實際只是因為小小的沛縣拘束了劉邦的大志。 陳勝起義后不久,蕭何和曹參作為沛縣衙門的兩位主要當差,就開始和縣令一起商量也反秦。反秦需要兵力,蕭何和曹參適時地進言:聽說當年的亭長劉邦,押送犯人去徭役時,因走失了一部分人,所以現在他帶著剩下的人躲在山里呢,我們可以叫樊噲去把他的一百多人叫回來。 之所以叫樊噲去召回劉邦,是因為樊噲是劉邦的連襟,肯定知道劉邦的躲藏之處。而蕭何和曹參知道得也這么詳細,可見平時也沒有少和劉邦暗中聯(lián)絡。 等到劉邦帶著人馬趕到城外,縣令反悔了,他決定反秦肯定是要趁機撈個功名,這時他可能忽然意識到劉邦手中有兵,一旦進城自己就沒戲了。但后悔已經來不及,城內都是劉邦的親信、當初做游俠時結交的兄弟,很快就殺死縣令,開門放進劉邦和一百多手下。 論身份,這時蕭何和曹參都比劉邦要高,但起義軍首領的位置還是交給了劉邦。從《史記》的說法來看,是蕭何和曹參怕起義萬一失敗后擔責。但并非沒有其他因素在其中,比如劉邦龐大的親友團和兄弟幫的支持,再比如蕭何和曹參雖然能共事,但實際私交很糟糕,互相不服。 從起義開始,蕭何一下子從劉邦的上司變成了臣屬,這種心態(tài)的轉變需要他們兩個人共同來調整。 對蕭何的內政能力,劉邦是絕對放心的。當年蕭何曾在秦國治下年終考核時得過全郡第一,有調入中央任事的機會,他自己放棄了。所以劉邦在當漢王后東征,其他兄弟都帶在身邊征戰(zhàn),只把蕭何留在后方負責政事,而蕭何也果然不負所托,把戶籍、人口、賦稅整理得井井有條,保證有源源不斷的軍糧和兵力輸送過前方的劉邦,甚至把當地的少數民族板楯蠻等征發(fā)到了前線。 不過長居后方也讓蕭何逐漸處于危險之中,劉邦在疑心方面不算是特別過分的,只是和項羽的戰(zhàn)局僵持,總會擔心后方是不是會生變,更何況對蕭何雖然敬重,但兩人其實從來沒有推心置腹。 蕭何的后半生除了料理政事,剩下的所有時間,都在竭力化解劉邦的擔憂。 漢王三年,劉邦在前線頻頻地派遣使者問責蕭何,蕭何趕緊把家族老小能打仗的全部送了過去,以示沒有異心。這一舉動令劉邦十分放心,后來論功時想起也大為感動,說諸位功臣最多也就家族兩三人隨我出征,只有蕭丞相舉族出力,功高莫比。 十一年,劉邦在外平定異姓諸侯王,蕭何在關中協(xié)助呂后誅殺了韓信。劉邦在前線又驚又喜,馬不停蹄派人封賞蕭何,又派了五百人守衛(wèi)相府。蕭何知道這五百人說是守衛(wèi),但一旦有變,就可能變成剿滅自己的武士,于是辭掉封賞,反而捐出自己的財產來支援前線作戰(zhàn)。劉邦終于又放下一顆懸著的心。 十二年,劉邦親征英布,一邊打仗,一邊不斷地派使者回去問:相國最近在干什么呢?蕭何聽從旁人勸告,開始故意行惡來自毀聲名。但即便如此,平定了英布但中箭傷重的劉邦還是在死前給蕭何了一個下馬威,將他收押關進監(jiān)獄,盡管很快就釋放,至少信號已經傳送給蕭何了,不要以為你曾經是我上司照顧過我就可以自矜,不要以為你功高我就不會治你。在帝王的天下面前,舊日情分、功勞苦勞都比不上安分做人。 說到底,劉邦始終是對蕭何既感恩又有距離感的,他在初行封賞時,給曹參封了一萬戶食邑,張良更是可以自擇三萬戶,而名義上號稱功最大的蕭何,最初只有八千戶,只是后來才逐漸在各種因素下加了一部分。 蕭何臨終前,推薦了私交并不好的曹參繼任相國,這是因為他知道曹參征戰(zhàn)一生,滅兩個諸侯國,取一百二十二縣;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在劉邦死后不穩(wěn)的時局里,唯有曹參可以服眾。對于那個曾經跟在自己身邊鞍前馬后、后來對自己既信任又防備的沛縣劉季,蕭何沒有一分虧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