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垂盆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微酸,涼。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水火燙傷及癰腫創(chuàng)瘡瘍等癥。 本品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對于水火燙傷,可用鮮草洗凈搗汁外涂;用于癰腫初起,除煎湯內(nèi)服外,同時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還可消癰退腫。 2.用于毒蛇咬傷。 垂盆草善解蛇毒,為民間治療毒蛇咬傷的常用藥品,可單用鮮草半斤,用冷開水洗凈,搗爛絞汁內(nèi)服,每日一至二次;也可配合半枝蓮、野菊花、鬼針草、車前草、生大黃等藥煎湯內(nèi)服,并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3.用于傳染性肝炎。 近年來,臨床上單用本品治療傳染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無黃疸性肝炎,以及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動期),對降低血清轉(zhuǎn)氨脢有一定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黃赤等濕熱癥狀減輕或消除。 此外,本品近又用于癌腫。 【處方用名】垂盆草(洗凈,曬干,切碎用)、先垂盆草(鮮草,作用較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鮮草一兩至四兩,大劑量可用半斤,煎服或洗凈絞汁服。外用適量。 【按語】1.垂盆草原為民間治療瘡癰及毒蛇咬傷的常用草藥,但因一般中藥店不備,故過去在臨床上殊少應(yīng)用。近年來發(fā)現(xiàn)本品可用治傳染性肝炎,對降低轉(zhuǎn)氨脢有良好的近期療效;根據(jù)臨床初步體會,有些病患在停藥后又有轉(zhuǎn)氨脢升高的現(xiàn)象,為了提高療效,有待進一步實踐與研究。 2.本品葉小,形似鼠牙,故別名為鼠牙半枝蓮,但稱為半枝蓮的尚有唇形科的開頭草,為了避免品種混淆起見,以用“垂盆草”的名稱為妥。 引用:《中藥學》垂盆草 下載:《中藥學》chm電子書 《中藥學》垂盆草![]() 【藥用】景天科草本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swrBge.的新鮮或干燥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微酸,涼。歸肝、膽、小腸經(jīng)。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熱黃膽 本品能入肝膽,具有清熱利濕作用,可用治濕熱黃膽之癥。近年來,臨床上單用本品治療肝炎(包括急性黃膽性肝炎、急性無黃膽性肝炎、以及綿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動期),對降低血清轉(zhuǎn)氨媒有一定的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黃赤等濕熱癥狀減輕或是消除。 垂盆草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用于癰腫初起,除煎湯內(nèi)服外,同時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可消癰退腫。垂盆草有善解蛇毒,為民間治療毒蛇咬傷的常用藥品,可單用鮮草洗凈導(dǎo)爛絞汁內(nèi)服;也可配合半枝蓮、野菊花、鬼針草、車前草、生大黃等藥煎湯內(nèi)服,并可用治水火燙傷之癥。 【處方用名】垂盆草(洗凈,曬干,切碎用)、鮮垂盆草(鮮者,作用較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鮮草一兩至二兩,大劑量可用四兩至八兩,煎服或洗凈絞汁服。外用適量。 【按語】垂盆草原為民間治瘡癰及毒蛇咬傷的常用草藥,但因一般中藥店不備,故過去在臨床上殊少應(yīng)用。近年來發(fā)現(xiàn)本品可用治傳染性肝炎,對降低轉(zhuǎn)氨有良好的近期療效;跟據(jù)臨床觀察,有些病員在停藥后又有轉(zhuǎn)氨媒升高的現(xiàn)象,為了提高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