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gòu)成官印形制的諸因素中,紐式是最核心的因素。古代官印紐式有一定制度,而同一紐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又形成不同的形狀 螭虎紐 為帝后用印紐式。帝后印用螭虎紐始于秦,《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長信侯媛毒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fā)縣卒。”集解:“璽者,印信也,天子璽白玉螭虎紐?!庇帧端螘?。禮志》:“秦始皇藍(lán)田玉璽,螭虎紐?!睗h因秦制,圖為近年出土的“皇后之璽”紐式。 2.龍紐 最早的龍組印是近年出土的南越因“文帝行璽”。龍首微昂,龍身作卷曲狀,制作精致。西漢官印無此紐式,文帝璽用龍紐,可能與當(dāng)?shù)孛袼子嘘P(guān)。龍紐印與帝后聯(lián)系在一起,可能是從五代開始的,宋以后,帝后印就都用龍紐:宋用龍紐有明確記載,見(宋書。與服志)。 元交龍鈕 八思巴字“統(tǒng)領(lǐng)釋教大元國師” 蹲龍紐 押印 3.龜紐 官印中的龜紐大概出現(xiàn)于西漢文景時期。龜紐是高級官吏佩印的紐式。應(yīng)劭《漢舊儀》解釋說:“龜者,陰物,抱甲負(fù)文,隨時蟄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p> 新莽,長樂蒼龍曲侯 北朝,太原公章 4. 鼻紐、瓦紐 鼻紐已見于戰(zhàn)國璽印,其基本形式是印背有一弧形小環(huán)可穿帶,為古印中最常見的紐式。秦官印的紐式,大概除帝后印用螭虎紐外,其它百官印都用鼻紐、至漢代,自出現(xiàn)龜組后,鼻紐就成為中下級育吏印的紐式。 魏晉以后,官印組式制度已不似漢代那么嚴(yán)格,佩龜紐印的,其秩品不一定高,佩鼻紐印的其秩品也不一定低。但有一點似與漢基本相同,即,縣今長以下行政官吏印均不用龜紐,而基本使用鼻紐。 鼻紐,中官徒府 瓦紐,軍司空丞 秦漢半通瓦紐,邦侯 5. 壇紐 鼻紐的一種形態(tài),其基本特征是:印背斜坡隆起,有臺,呈壇狀,頂有小環(huán)可穿帶。由于背面有臺,所以又有稱此為臺紐。主要流行于戰(zhàn)國、秦。
燕,平陰都司徒
楚,上場行官大夫璽 6.覆斗紐 均呈覆斗狀,頂部有穿。流行于戰(zhàn)國,玉質(zhì)官印均用此紐式。
楚,計官之璽 7,蛇紐 主要流行于西漢早期,見于漢初界格印,行用時間較短。
代馬丞印 3, 魚紐 流行于西漢高祖至文最時期。
泰倉 ). 馬紐 流行于十六國的前趙和后趙。
親趙俠印 10.駝紐 流行于東漢至兩晉十六國時期,主要見于中原朝廷頒發(fā)的少數(shù)民族官印。
部曲督印
魏率善胡佰長 11.獸紐 在漢給少數(shù)民族官印中已有這種紐式,這種紐式以南朝后期將軍印為最多。隋唐以后也有使用獸紐印的,如元的諸王印,明掛印將軍印。清代又有麒麟紐、蹲虎紐等印,都是公、候、伯等貴族,高級武吏,及邊政大臣所用,一般官吏均不得用此類紐式印。
征北將軍之印 12.橛紐 其基本特征;紐高可握,無穿。有瓜蒂、扁方、橢圓、圓等形狀。這種紐式,除稱橛紐外,還有稱把紐、直紐的。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說,“凡豎木而短者,皆得曰橛?!庇衷?,“《廣雅·釋器》橛,幾也,厥巨雙聲、或曰嶡借為橛,手可把也,亦通?!惫庞≈写祟惣~式,皆形如短木,并可手握,與朱氏所釋橛字正合。
易文*璽
正黃旗滿州四甲喇十三左領(lǐng)圖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