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天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饒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zhǔn),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子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下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shí),實(shí)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zé)矣。無為則俞俞,俞俞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xiāng),堯之為君也;明水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jìn)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釋文 自然規(guī)律的運(yùn)行,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萬物得以生成;帝王統(tǒng)治的規(guī)律,也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天下百姓歸順;思想修養(yǎng)臻于圣明的人對宇宙萬物的看法和主張也不曾中斷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內(nèi),人人傾心折服。明白于自然,通曉于圣哲,對于了解帝王之德的人來說,上下四方相通和四季的暢達(dá),全是自身的運(yùn)動,晦跡韜光不露形跡從不損傷靜寂的心境。上面的人內(nèi)心寧寂,不是說寧寂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寧寂;各種事物都不能動搖和擾亂他的內(nèi)心;因而心神虛空凝寂猶如死灰。水在靜止時,電能清澈的照見人的須眉,隨著平面和弧水平測定的標(biāo)準(zhǔn),高明的工匠也會取之作為水準(zhǔn)。水平靜下來,尚且清澄明澈,又何況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虛空寧靜啊??梢宰鳛樘斓氐拿麋R。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基準(zhǔn),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帝王和圣明的人都停留在這一境界上。停留在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虛淡,空明虛淡,也就會顯得充實(shí),心境充實(shí),就能合乎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虛空才會平靜寧寂,平靜寧寂才能自我運(yùn)動,互不干擾的自我運(yùn)動也就能夠無不有所得。虛靜便能無為,無為是任事的人各盡其責(zé)。
無為也就從容自得,從容自得的人便不會深藏憂愁與禍患,年壽也就長久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的根本。明白這個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像唐堯作為國君。明白這個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虞舜作為臣屬。憑借這個道理,也處于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圣德;憑借這個道理而處于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曉了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張。憑借這個道理基于閑游于江海,山林的隱士,就推心折服;憑借這個道理進(jìn)身仕林而安撫世間百姓,就能功業(yè)卓著名揚(yáng)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凈而成為玄圣,行動則成為帝王,無為方能取得尊上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樸的天性,天下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跟他媲美了。
這是《天道》的第一部分,“謂之天樂”指出自然界的規(guī)律,不停的運(yùn)轉(zhuǎn),世間萬物全都是自我運(yùn)動的,孤兒生命之道,只能是寧靜而又無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