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祖上姓“子”不姓“孔”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禮·遇中國”跨國文化交流活動中,與北大孔慶東教授交流頗多,成了“兄弟”。他說他姓“孔”,我名字有“方”,合稱“孔方兄”。更有意思的是,他一說到孔子,滿嘴都是“我們老孔家”。 (在火焰 山與孔慶東[左]合影) 孔子真姓孔么? 找出我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孔子祖上姓“子”不姓“孔”》,從史料上來看,孔子祖上真的不姓“孔”,而姓“子”,也就是說,凡稱“我們老孔家”者,其實遠祖都不姓孔——這一結論最早是孔門自己人考證出來的。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文章,就來論這個理。 據(jù)《孔庭摘要·本源》記載,黃帝傳了三代到帝嚳,帝嚳有個兒子叫“契”,堯、舜時為司徒。因為輔佐帝王教化百姓有功,被封到商地,賜給子姓。這就是說,孔子的祖先不姓“孔”,而姓“子”。 (孔子畫像) 契傳了十四代到天乙,也就是成湯,推翻夏朝而統(tǒng)治天下。到盤庚時改商為殷,所以孔丘曾說“丘,殷人”。按照這一說法,孔子當為黃帝、少昊之后。 《孔氏姓源》中有氏世系圖譜:玄囂(少昊)——螨極——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湯)——太丁——太甲——太庚——太戊——河直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武乙——太丁——文丁——帝乙——微子啟——仲思衍——宋公稽——丁公申——涓公共——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紇——丘(孔子) 排下來,孔子就成了少昊第四十八代孫。說孔子是黃帝、少昊后裔,可能有學者認為很牽強,是附會的說法,無稽可查。但書中稱的“丘,殷人”,是微子啟之后,《天下第一家》作者李鵬程、王厚香認為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史記·孔子世家》開篇即說:“其先宋人也?!彼螄氖甲媸俏⒆訂ⅰ?/p> 微子啟,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代最后一個王紂王的庶兄,子姓??鬃幼匀灰簿褪巧倘说暮笠崃恕I檀拈_創(chuàng)者是商湯,為古之圣人,孔子自然也就是圣人的后裔了。 (早期農(nóng)耕) 《呂氏春秋》記載,微子啟的母親為妾時生微子啟,后來其母被扶正,生帝紂。這么說來,微子啟就現(xiàn)代人所謂的“小娘養(yǎng)的”。 帝乙立紂為王,封微子啟為卿士?!拔ⅰ笔菃⑺鈬?,“子”是爵名,“啟”是其本名?!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纷魑⒆娱_,是為了避漢景帝劉啟之諱。 微國在哪?中國史學界觀點不一。 有人認為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十五里的微子鎮(zhèn),有人說在河南商丘一帶,還有人表示應在原山東壽張縣西北的故微鄉(xiāng)。但下面這段歷史大家的觀點還是比較一致的: (微子啟畫像) 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微子啟是殷朝帝乙的長子,帝紂的庶兄。紂王即位后,不務國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進諫,紂都不聽,最后率領一家老小逃到外邊去了。 這在當時是一件不忠不義的事情。而當時的大臣箕子仍然勸諫紂王,紂王不聽,被貶為家奴;比干冒死直諫,結果被紂王剖心而死。相比起來,與紂王同父異母的微子啟的行為,確是很不光彩的。 不只如此,微子的行為還有更為時人不齒的地方。 ( 微子祠) 史書上還記載,微子離開紂王之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在周武王伐紂克殷后,還手持祭器來到軍門,袒胸露肉,兩手綁在背后,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謝罪求告。交出當時祭祀時沾酒用的祭器,表示交出祭祀權,表示真心投降。 這是不是賣國求榮?而投降的好處便是,武王釋放了他,并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連子孫也得到了好處。 武王死后,成王繼位,之后發(fā)生了管叔、蔡叔之亂。周公平定管、蔡之亂后,大封諸侯,封微子啟于宋地,建立宋國,以代殷后。 (周武王畫像)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認為,微子啟“仁義賢能”,想來應該是因紂王的暴虐和周文王、周武王的賢能影響了司馬遷的歷史觀點,認為微子啟的行為并無不妥之處。而按照當時的觀念,作為紂王的兄弟,卻不能選擇與國家共存亡,這是不能原諒的,后代學者對此也多有批評。 后來包括孔氏在內(nèi)的后人都認為孔子為圣人之后,沒有不道德的行為發(fā)生,無非就是大家族常用的“貼金”手段,為自己找一個高貴的血統(tǒng),維護圣人的形象。 孔氏宗譜上稱孔子是黃帝、少昊的后代,誰能說得清?連姓氏都是可以變化的,不要說祖宗了。 (山東曲阜孔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