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星橋
福星橋位于上海市青浦區(qū)朱家角古鎮(zhèn)的西市梢的東湖街,因古時橋下有木柵,俗稱西柵橋,又名西石橋。古時水鄉(xiāng)市梢大多設有木柵,為了安全,每到晚上關(guān)閉柵門,禁止外來船只通行,這里為瑚瑎港西柵口,出了此港河面寬闊,站在朱楓公路的公路橋上,一眼就能望到此橋。福星橋南北走向跨市河,單孔石拱橋。清雍正二年(1774)始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建,青石和花崗石混砌,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砌置法,橋長28.3米了,寬3.2米,高6.1米,拱跨9.2米,拱高4.8米。南北臺階各有25級,青石實體護欄。有橋聯(lián)。
東聯(lián):一水鎖留佳氣繞;千年澤永彩虹垂。
西聯(lián):潮通越水飛龍臥;云接吳山掛月鉤。
中和橋
中和橋位上海市青浦區(qū)朱家角古鎮(zhèn)的西市梢的東湖街,位福星橋東200米,南北向跨市河。清康熙八年(1669)建,同治七年(1868)重建,花崗石質(zhì),單跨梁橋,梁間鋪小石板,墩上有泄水孔。橋長27.8米,寬1.3米,高4.5米,跨徑5.5米,跨高3.4米。南北臺階各有19級,青磚砌護攔,間有望柱8根,四角抱鼓。2003年修繕。
望仙橋
望仙橋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方塔園內(nèi),南北向跨松江古市河,單孔石梁橋。望仙橋是上海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板橋之一。橋長7 米,寬2.3 米。整橋除中間2塊梁石為花崗石外,其余均為武康石。梁石由4條石組成,邊上2塊為面帶弧形的武康石,邊上刻有如意狀花紋。橋座各以5條石豎立為墩,上蓋帽梁,帽梁上各有7處托木槽,邊上4處較深,中間3處淺浮。橋上未見文字。
東楊家橋
東楊家橋,原名廣濟橋,又名香花橋,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車墩鎮(zhèn)華陽老街西段,華陽村281號旁,南北向跨鹽鐵塘,單拱石拱橋。據(jù)松江府志記載:“撥云東,元至正年間僧壽顯建。”明代楊忠裕建的招鶴臺東而俗稱東楊家橋。武康石質(zhì),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砌置法,橋名已無法辨認。橋長約17米,橋?qū)?.05米,南北坡臺階均23級。新置條石護攔和抱鼓。
西楊家橋
西楊家橋原名撥云橋,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車墩鎮(zhèn)華陽老街西,南北向跨鹽鐵塘,單孔石拱橋。清嘉慶《松江府志》記載:“至元間(1271-1294)知府楊伯野臺蒞政明察,因取撥云見明星(明星橋在東)之諺,命名以表之。”明代楊忠裕在附近結(jié)廬建“招鶴臺”,橋在其西,故俗稱西楊家橋。武康石質(zhì),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法砌置。橋名已無法辨認,隱約可見“橋”字。橋長約17米,寬3.05米,南北臺階各有16級。護攔新置。
錢家橋
錢家橋原名三里汀西橋,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車墩鎮(zhèn)華陽老街299號傍,南北向跨鹽鐵塘,單孔石拱橋。始建無考,明成化八年(1472)錢溥捐建,萬歷三十年(1607)重建,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青石和花崗石混砌,拱券,橋墻為青石,石級多以花崗石,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砌置法。橋全長14米,橋?qū)?.2米,高4.3米。南北臺階分別為18級和24級,護攔新置。
三里橋
三里橋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車墩鎮(zhèn)華陽老街199號傍,南北向跨鹽鐵塘,單孔石拱橋。
清嘉慶《松江府志》記載“三里橋,去府三里故名。” 青石和花崗石混砌,橋面為花崗石,其余為青石,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法。橋全長20米,寬3.5米,橋面很平坦,幾乎不分級,護攔抱鼓為新置。橋名已無法辨認,橋南券版上有建橋石刻。
曹家橋
曹家橋原名永濟橋,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車墩鎮(zhèn)華陽老街中段,南北向跨鹽鐵塘,單孔石拱橋。明代建筑,確切年代無考。青石和花崗石混砌,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法。橋全長20米,寬3米,南北坡臺階各為22和19級,坡面平緩,護攔抱鼓新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