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要開始說的書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用最簡潔的話來概括,這本書討論的是“存在本身”這個哲學領域最普遍也最抽象的問題。 你或許聽說過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大名,但是很少有人能把它從頭到尾讀下來。它堪稱哲學史上最難理解的著作之一,在難度上能和它相提并論的大概只有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知難而上,因為這部著作對于西方哲學史來講影響極為深遠。不夸張地說,如果不理解《形而上學》的核心內(nèi)容,我們就沒有辦法透徹理解之后的整個西方哲學史。 《形而上學》之所以那么難以理解,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因為這部著作討論的問題極其抽象。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這部著作的核心主題是“作為存在的存在”,或者說“存在本身”,這本書開啟了一種叫作“存在論”或“本體論”的哲學研究領域。 第二個原因是,《形而上學》本身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而是由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編纂者安德羅尼科把一系列手稿編輯到一起的。一共是長長短短很不均衡的十四卷,其中最短的只有4頁,最長的有27頁。這些手稿前后并不是很連貫,也不是在同一個時間寫作的,有一些重復,甚至前后不一致的地方,這就給理解亞里士多德本來就非常抽象的思想制造了更大的困難。 第三個原因是,亞里士多德寫作這些手稿的語言非常簡練,有些地方意思并不是很清楚,還有些跳躍,看起來比較像他的講課筆記,而不是完成度很高的、準備好公之于眾的書稿。這三個原因加在一起,也就導致歷史上出現(xiàn)了對這部著作各種各樣的解讀,這些爭論一直持續(xù)到今天,不但沒有停止的跡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我們今天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形而上學”這個詞的來歷和意思?在大部分人的理解里,“形而上學”指的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方式,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考察世界,和它相對的是“辯證法”,就是用聯(lián)系的、動態(tài)的和全面的觀點看世界。但是教科書里對這兩個概念的界定,和哲學史上對這兩個概念的使用大不相同?!稗q證法”的本意其實就是“討論”,柏拉圖用對話的方式和別人討論哲學,這個就是所謂的“辯證法”;不過我們這期的主角還是“形而上學”。 要說清這個詞原本的意思,我們就不得不說亞里士多德的這本《形而上學》了。因為在哲學史上,“形而上學”這個詞就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的這本書,或者說這本書定義了這個概念。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形而上學”這個詞甚至也從來沒有出現(xiàn)在亞里士多德自己的作品里面,他自己用過“第一哲學”來指這門學問,因此哲學史上“第一哲學”也就是形而上學的同義詞。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編輯者安德羅尼科,在亞里士多德的手稿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篇章,它們處理的內(nèi)容不能被劃進“自然之學”或“物理學”之中,而是研究比自然對象或者物理對象更為根本、更為基礎的東西,于是他就把這些手稿整理到一起,并且用“物理學之后的東西”來命名它們。 這里說的“物理學之后的東西”在希臘語里就是ta meta ta physika。這個看起來有點笨拙的希臘語書名,到了拉丁語里就被簡化成了metaphysica,指的就是研究哲學中最根本的問題的這門學問。如果說“物理學”是研究現(xiàn)實存在的有形事物如何運動變化,那么形而上學研究的對象就超出了運動變化的物理對象,它研究的問題包括“什么東西存在?”“存在物為什么會存在?”“什么是最根本的存在?”“什么是最高級的存在?”“存在物具有什么普遍結構?”等等。 把西方語言中的metaphysics翻譯成“形而上學”其實是日本學者的功勞。這個詞最開始傳入中國的時候,嚴復曾經(jīng)用中國思想中的“玄學”兩個字來翻譯,但并不是很成功,因為“玄學”這個詞有太多道家哲學高深玄妙的意味,和metaphysics所要研究的“存在”問題沒有什么共性。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選取了《易經(jīng)》里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把這個詞翻譯成“形而上學”,意思就是研究超越有形之物的學問。這個翻譯堪稱精妙,極好地捕捉了這個詞的原初意涵,也就是要研究超出物理對象的那些對象,于是“形而上學”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好,這就是我們說到的“形而上學”這個詞的由來,它的本義是“物理學之后”,這門學問研究的是超出一般自然對象的,與“存在本身”有關的那些主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