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落實四基?新課標明確提出“四基”目標要求,即: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今天,樸新小編給大家?guī)頂祵W教學的技巧.
 
	擺弄學具的數學操作――實物操作、手勢操作、肢體操作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借助于擺弄實物、比畫手勢、活動肢體等的數學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相應的活動經驗和感性認識,加速學生頭腦中相應表象的生成,培養(yǎng)學生的動作性思維,為之后的表象操作與符號操作作好鋪墊,同時也能激活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親歷親為中體驗“生命在場”的探索歷程。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的“圖形的旋轉”一直是學習中的難點。在教學的第一板塊――研究生活中風車、指針和紙片等物體的旋轉從而明確旋轉三要素(定點、方向、角度)中,教師可以適時地運用以上的三種操作方式,為之后學生順利地畫出旋轉90度后的簡單圖形作好表象、概念、技巧等多方面的準備工作,很好地突破學習的難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松、愉悅與美好。在引導學生觀察風車的旋轉方向之后,筆者讓學生分別用手勢比畫出風車的兩種旋轉方向――順時針旋轉與逆時針旋轉,并通過食指書寫,與教師同步板書出表示旋轉方向的記號,從而及時溝通感性經驗與抽象符號之間的實質性聯系。
 
	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舉手臂的游戲中進一步鞏固旋轉方向,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效果很好。身體與平舉的手臂正好構成一個十字坐標的生活原型,坐標中四個象限的8種旋轉情況正好在手臂的運動中得到活靈活現的鞏固,所以人的雙手與身體真是絕好的學具,能在瞬間打通抽象與直觀之間的壁壘。在研究時鐘、轉盤、臺秤等物體的指針旋轉時,教師還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在觀察、想象之后用手臂比畫指針按一定方向旋轉90度的位置,讓學生在手勢操作中感悟旋轉的規(guī)律:橫著的指針旋轉90度后會豎起來,豎著的指針旋轉90度后會橫過來,最后組織學生邊想象邊玩旋轉三角形紙片的實物操作游戲,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旋轉前后紙片的位置情況。這些就為后面研究一條線段、兩條線段及封閉圖形的旋轉位置積累了很好的活動經驗與感性認識。 實際教學表明,在引導學生動手擺弄學具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邊操作邊動口表述操作過程,或先想象再操作驗證,或先操作再讓學生閉眼想象出剛才的操作過程,從而很好地強化感知信息,為學生順利地由學具操作過渡到表象操作再到語言操作鋪路搭橋。 
	 
	書寫語言的數學操作――畫圖、列表、標注、列舉、摘錄、列算式、寫關系式、書面表述
 
	“數學語言”指的是用于表達數學內容的語言,包括符號語言、文字語言和圖表語言。借助于符號、文字和圖表等數學語言,學生可以進行相關的畫圖、列表、標注、列舉、摘錄、列算式、寫關系式等逐步抽象化的書寫操作活動,實現對內隱數學思維活動的直觀可視化和具體流程化的表達,使學生的思維由模糊到清晰、由局部到整體、從無序到有序,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實踐能力[6]。
 
	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中的“相差”問題時,教師可以先與學生玩石頭、剪子、布的手勢游戲,如果師生出的都是剪刀,伸出的手指數就是2和2,兩數相等;如果是剪刀和布(石頭),就是2和5(0)。兩數不相等,必然會一大一小,那相差多少呢?于是引導學生先將2和5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下來,然后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將相差的3個圈出來,同時在旁邊標注大數、小數、差數,同時引發(fā)思考:怎樣由已知的2和5求出相差數3?列出算式5-2=3后,讓孩子邊說邊寫出5-2=3的含義:5比2多3,2比5少3,5和2相差3,2和5相差3。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在同桌合作中按做手勢、畫圖、圈圈、標注、列式、寫含義的過程進行變式學習。最后,教師讓學生反思學習的過程,發(fā)現并寫出求相差數的關系式:大數-小數=相差數。至此,數學模型的建立與內化已經在輕松、流暢的玩玩、寫寫中高效地達成了。這些都源于教者自然無痕地引領學生展開比畫、畫圖、標注、列算式、寫關系式、書面表述等數學學具和數學語言的多元化操作活動,使學生的思維自然由動作思維提升到表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突顯思維活動的梯度和深度,使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得到落實。
 
	 2 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是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奧秘,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正因為如此,教師必須知道自己處在一個領航者得位子,在教學上要時刻做出表率來引導學生 ,不能陷入僵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時刻要讓學生覺得有新鮮感,多幾分吸引力孩子的方法和興趣。高明的老師會根據需要,在不同的時候,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的不足,課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問題教學法、啟發(fā)分析式教學、講練結合法,并依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和研究,我總結出自己的教學指導方針:低起點,高要求,面向全體,突出個體。
 
	奠定了“充分暴露學生和教師的思維軌跡,通過雙邊關系,讓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學思路,在我的不知不覺的教學示范下,靈活的教法對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學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重在引導,妙在開竅,教之以法,施之以練,學生逐漸領悟到學習數學的要領和表達知識技巧。讓學生從您的課上感覺到學數學的樂趣。所以我們時刻要以引導教育為先例去吸引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我們要帶領孩子去尋找數學美感,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我們老師在教學中要多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美感,教學的課堂我們讓學生得知數學其中的奧妙,是學生更好去探究數學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例如:我們在三角請每位同學們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說出這幾個角的大小嗎?
 
	學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數,他們可能利用度數比較,也可能通過觀察,也會有同學用疊合法.這里可以讓學生討論,說出采用的比較方法,但敘述可能不規(guī)范.教師既不給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問題.投影顯示:兩個度數相差1度以內的角,不標明度數,只憑眼觀察不能確定兩個角的大小.對于這兩個角你能說出它們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嗎?(學生困惑時教師點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同學們提出的比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規(guī)范.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本節(jié)內容,掌握等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這也是一種和諧美;數學公式都是那么簡潔,整齊,和諧,等等都使人產生美感。更能讓我們要帶領孩子去尋找數學美感,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3 數學課堂教學
 
	首先,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前準備時,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這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在制定階段性目標時,要避免抽象化和寬泛化,將目標細化為每一節(jié)課的具體要求,保證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目標,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為實現數學總體目標提供保障。對于總體性目標,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其次,教材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備課的重點。教師要以數學教學目標為依據,立足教材內容,做到不完全照本宣科,為學生選擇合適、恰當的教學內容。最后,教學作為一項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需要教師在備課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獨立意識強,思維初步形成但又不成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考慮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導學生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數學課堂參與度,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同時,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數學水平的參差不齊,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落實新課程改革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準則。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最后階段,是檢驗教學目標能否落實、課堂教學是否適當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必須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優(yōu)化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保證課堂教學的完整性與有效性。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考試成績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這種評價方式過于片面,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因此,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是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師在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時要注意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對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進行考察;注意評價過程的動態(tài)化,既要關注數學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
 
	 4 數學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植入先進的數學思想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理論及其數學知識的概念,并且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數量與形體、形狀互相結合的思想,從而開拓數形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遇到難題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而數形結合思想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斷培養(yǎng)學生數形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才會提高,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比如在講三角形的時候,可以聯系生活中的自行車架說明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還要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數與形的聯系,這明顯會讓學生理解數學題的意義。在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想之后,要不斷地進行思想鞏固,經過學生個人獨立的思考以及小學數學教師的反復引導和幫助,才有利于學生積累數學經驗,幫助學生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找出新的解題思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鉆研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鉆研能力,學生在鉆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散他們的思維。例如,在學習長度的數學概念時,會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學,為了貫徹直觀性教學,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長度分別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發(fā)給學生,讓他們直觀感受這些長度究竟為多少,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觸摸來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對長度建立起一個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與一米的木棒進行比較,看一米能夠包含幾個分米。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應該多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通過實際操作鉆研所學習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充分利用數學探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數學探究的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不斷地灌輸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思想,教師要想辦法抓住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學習動力與他們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動力足了,學生才可能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運算速度,掌握運算的技巧和順序,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設計“5分鐘四則運算比賽”環(huán)節(jié),用“接力棒”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使每個學生都不敢在數學課堂上出現懈怠的狀況。設計的數字不要太大,重點使學生掌握方法,同時還可設置搶答比賽。這樣的教學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fā)掘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這對于學生以后的成長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