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李開元先生在《秦謎》一書中的推斷,嫪?dú)笔窃谙奶笏篮?、長安君成蟜的叛亂中,以“告奸”的大功封長信侯,并以此為邏輯起點,勾勒了嫪?dú)敝\反事件的過程。 問題是,這個推測到底是不是成立? 三解存疑。 《秦謎》的整個論證,存在一個邏輯漏洞,即認(rèn)定夏太后為韓國王室女子的根據(jù)不足,其一為“夏”的姓氏所指,認(rèn)為古夏地與韓國分野接近;另一個是推測長安君之母,應(yīng)為夏太后安排的韓女,所以長安君十五歲出使韓國即獲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功。 如果我們看春秋戰(zhàn)國時可見的“夏氏”名族,要么出自夏禹之后的“姒”姓,要么出自“媯”姓的夏徵舒之后,其國家陳、杞早已為楚國所滅,大略應(yīng)也為楚女。
事實上,在這之前的秦國太后,如宣太后為昭襄王之母,在《史記·秦本紀(jì)》中記載: 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而在《史記·穰侯列傳》中則寫作: 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傲d”、“琇”寫法不同,根據(jù)《史記·楚世家》、《戰(zhàn)國策》可知,就是楚國王族的姓,而這位太后是實際的執(zhí)政者,在《史記·穰侯列傳》中寫得很清楚: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yōu)檎?。這個“宣”字,在昭王剛繼位的時候即已有,肯定不是謚號,這東西不能給活人上,或許與趙惠文王死后主政的趙威后一樣,“威”通“君”,即“君太后”的意思,屬于活著時候的一個“尊號”,因為這二位與齊國的“君王后”一樣母后臨朝,所以,有比較響亮的尊號。 而可以確定沒有臨朝經(jīng)歷的,比如《史記·秦本紀(jì)》記載的: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這是秦孝文王的母親,先已死,與秦昭襄王合葬,尊號為“唐太后”,而其原妃嬪號不過是“八子”,冠以姓氏“唐”,可見,不執(zhí)政的太后,其太后名號也就掛個姓氏標(biāo)識。
始皇七年,莊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謚為帝太后,與莊襄王會葬茝陽。注意區(qū)別,就是“帝太后”的名號,是“謚號”,在她活著的時候,并不存在尊為“某某太后”的情況,而《史記》在述及“夏太后”、“華陽太后”的時候,均為其死、葬,結(jié)合上文中“唐太后”的情況,也應(yīng)該是“謚號”,而非“宣太后”一樣的生前尊號,歷史上可能根本不存在李開元先生在《秦謎》中所推測的秦王政初年政壇上曾經(jīng)“三宮并尊”的情況。 其他還有幾個反例,比如《秦謎》中指出魏冉應(yīng)因其兼有魏國、楚國雙重血脈而得到魏國系的秦惠文后與楚國系的宣太后的先后賞識,但在《史記·穰侯列傳》中寫的是: 穰侯魏厓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也就是說,魏冉雖然是“魏氏”,其先祖卻是羋姓楚人,也就是由楚人羋姓分出的魏氏,而不是魏國王族的姬姓魏氏,至于他和宣太后的異父姐弟身份本身就挺奇怪: 宣太后二弟:其異父長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羋戎,為華陽君。如果三姐弟都是婚生子,宣太后的父親是A,魏冉的父親是B,就成了,宣太后之母先嫁給A生了宣太后,再改嫁給B生了魏冉,又改嫁回來嫁給A生了羋戎…… 這個“狗血”故事要是挖掘一下,恐怕比《羋月傳》的故事更適合拍成電視劇。 當(dāng)然,如果這里的B成為了魏國的王族,A則是楚王,那就不僅僅是“狗血”,而是玄幻了,原來國與國之間嫁閨女還帶“退貨”的…… 最后一個問題,則是秦國和韓國的關(guān)系,也就是夏太后與成蹻的角色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即是以韓國為外援。 事實上,看《史記·六國年表》可知: (秦莊襄王元年)蒙驁?。n國)成皋、滎陽。初置三川郡。(秦莊襄王三年)王齮擊(韓國)上黨。初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蒙驁擊韓,取十三城。也就是說,在夏太后的親生兒子秦莊襄王在位的三年間,秦國大軍揍了韓國2次,在她擁有巨大政治影響力的秦王政三年,秦國攻取韓國13個城池,才有了長安君出使韓國讓韓國獻(xiàn)地求和。 那么,夏太后所謂的韓國娘家“外援”的主要作用就是給強(qiáng)秦提供分食的地盤嗎?她在秦國政壇上作為一方勢力代表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趙國情況也類似,在秦王政元年,秦拔趙晉陽之后,一直到秦王政十一年,秦才派王翦擊鄴、閼與,取九城,無獨(dú)有偶,這一年,呂不韋被趕出了咸陽,回歸封國河南,之間的9年,秦趙實處于和平狀態(tài),諷刺的是,齊、趙在開戰(zhàn)的前一年,還入秦“置酒”。 所以,關(guān)于《秦謎》中華陽太后為楚系外戚的旗幟的說法,三解深表認(rèn)同,對于夏太后、成蹻均為韓系勢力的說法,則有所疑慮。 注意,與我們一般理解的“垂簾聽政”式的政治不同,《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明確記載: 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也就是在秦王政剛剛繼位的時候,國事由大臣處置,而不是秦昭襄王初年的“宣太后自治”,從魏王“報怨”的對象是“呂氏”,也可以看出決策秦軍不斷進(jìn)攻魏國的,實為呂不韋,而帝太后也通過嫪?dú)?,對朝政有巨大的影響力?/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