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信平定齊國后,齊國人蒯通勸說韓信自立為王,這樣形成楚、漢、齊三國平分天下之勢。當(dāng)時楚漢相爭,兩國兵馬消耗甚多,都是精疲力盡之勢,韓信不論幫助誰都可以統(tǒng)一天下。若韓信自成為王,憑借齊國的國力,楚漢也不敢輕舉妄動,如此三分天下何樂而不為呢。同時,楚國也在拉攏韓信。韓信攻打齊國時,楚國派出大將龍且出兵相救,但敗在韓信手中。楚國害怕韓信乘此之勢攻打其側(cè)翼,隨之派出武涉勸誡韓信自立為王,三分天下,和平共處。韓信的地位如此之高,楚漢、齊國都派人勸說其自立為王、三分天下,這樣一來,歷史會有大的變動,更早得出現(xiàn)三國紛爭的態(tài)勢嗎?
韓信出身寒門,四處漂泊,多次受人白眼。其中經(jīng)歷也包括包括胯下之辱和老婦的一飯之恩。在項羽帳下也是郁郁不得志而離去。最后劉邦在蕭何的推薦下,終于重用韓信,任命為大將軍,從而有了發(fā)揮所長,揚名立萬的機會。所以說,韓信忠誠于劉邦,這是事實。韓信自以為軍事才能了得。劉邦要仰仗自己的地方太多,不會對自己下手。而劉邦也的確對他處處忍讓。韓信違反命令,在齊王已經(jīng)投降的情況下滅齊,還找劉邦要齊王這個爵位。劉邦迫于無奈而答應(yīng)。這也讓韓信放心,而無心造反,也沒有理由自立了。
其實我們現(xiàn)在回想起蒯通的意見,是很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正打得火熱,當(dāng)時劉邦項羽兩人的命運就掌握在韓信的手里。這個時候不如讓他們二虎相爭,兩方都得到好處而共同存在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