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讀書】 語文教育,根在教人 作者:臺灣名師 陳麗云 2018年10月18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小學課堂教學重構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在語文學科分論壇中,來自海峽兩岸、香港、澳門地區(qū)的名師進行了一場有關“未來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對話。語文學科作為海峽兩岸、香港、澳門地區(qū)中小學核心課程,既是對漢語母語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核心載體,也是培養(yǎng)實現中國夢的未來人才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其課程與教學改革關乎中華民族之復興,更須集眾智以繪其未來。因此,力邀臺灣地區(qū)、香港地區(qū)、北京市、河北省四地名師,以其在語文教育的豐富建樹和專業(yè)智慧,共議“未來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求教于語文教育界同仁。 ——宋 萑(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chuàng)作學系兼任講師,新北市修德國小教師 陳麗云 世界在改變,世代在改變,時代在改變,許多的教育理念、思維、課程、教學,都必須跟著時代脈動一起改變。但是,這其間,唯一不變的是——“人”,這是一個“人”的社會,這也是一個“人與人”的世界,尤其是教育現場,我們面對的是“人”,我們教的也是——“人”。 課程與教學,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教師”。對教師的認知,深深影響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我認為:教師,是架梯子的人。換句話說,自己明白沒什么了不起,重點是——讓他明白,這才是教師的價值,所以教師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步驟、生動的方法。 我主張:教師要用教材教出能力,能力比知識、學歷更重要,學生需要的是“一輩子的能力”,不是知識性的東西。教師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教書,是教東西;教學生,是教人。課堂上面對的是——人,教師要讓學生成為更好的人,適性揚才,找到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未來的世界瞬息萬變,我們的學生唯有擁有品德力、自學力、創(chuàng)造力,才能有能力面對未來的世界潮流。全人教育、適性揚才就是我們教育需要的目標,而這一切,需要跨界閱讀來形塑。這時候,“語文”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余光中教授曾說:“國家的文化是一個大圓,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處可循,而,語文就是半徑?!笔堑摹UZ文是國家的命脈,是學習所有一切學科的基礎。自小,我們都是透過母語與人溝通,透過語文認識世界,透過語文學習各種知識。
“語文”包括語言和文字,如何適切地傳情達意,如何與外界溝通互動,語文是第一個關鍵。換言之,要形塑學生核心素養(yǎng),許多課程與教學就需要改變。改變與出發(fā),都需要方向,我認為語文教學要適應未來世界,有幾個方向可以思考。 1.注重語文實踐 語文素養(yǎng)是在語文實踐中提升的。大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 而臺灣地區(qū)在2019年要實施的新課綱中,也提到:語文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溝通與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適性發(fā)展與終身學習的基礎,幫助學生了解并探究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促進族群互動與相互理解。 所以,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從實踐中習得語言文字的運用,而不是知識的灌輸和片段的記憶。現在很多教學為了應試,幾乎把語文教學當成知識復印機,要學生死背活背,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卻步,也不曉得學習語文是要做什么用。目前,兩岸核心素養(yǎng)都強調“社會參與”,就是重在活用學習(見表 1)。所以,語文課一定要在實踐中完成,讓學習與生活真正接軌,活用學習,提高學習意愿,提升學習效益。
2.聚焦語文學科本質 語文課堂里,因為文本都是一篇篇的文學作品,教學目標不像數學、科學那么簡單清楚,從單元名稱一看就知道要教什么。所以,語文課經常是不知不覺“耕了別人的田”,教師用了很多力,學生的語文能力卻未見提升。那就得回頭思考:教學目標是否是語文的學科本質,還是不小心把語文課上成社會課、科學課或人生情感課。換言之,語文課要更聚焦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協調。 例如,《音樂家的故事》,音樂老師注重教導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音樂家的生平故事;語文老師聚焦于介紹讀懂名人傳記的書寫方式。《飛向藍天的恐龍》,社會或科學老師教導恐龍演化的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辨;語文老師則是借文章當例子介紹說明文的閱讀寫作方法;《蝙蝠和雷達》,科學老師強調蝙蝠的生態(tài),語文老師教導說明文的特色。唯有聚焦語文學科本質,學生才能有語用能力。我看過老師上《曹沖稱象》,整堂課一直教導如何稱重,一直在鉆研如何教導稱出大象的方法。其實,這一課應該教導敘事順序連接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的使用,才合乎語文的學科本質。 3.加強閱讀寫作能力 閱讀力是學習力的基礎,寫作力是批判性思考的起點。未來的世界,人工智能(AI)將會取代人類很多工作,越是這樣的高科技時代,閱讀寫作的能力越重要。蘋果公司執(zhí)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曾說:“我不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我擔心的是人類變得越來越像機器,失去了價值與熱情。而唯有提升讀寫素養(yǎng),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活得‘更像人’?!?/font> 所以,清華大學從2018年開始,將寫作課列為所有大一新生的必修課。只有讀,才會讀;只有寫,才會寫;只有多寫,才會寫好。未來的網絡世界,與人溝通互動,除了云端視訊面對面的口語交際能力之外,更重視的是文字精準的傳達。訓練“獨立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寫作和閱讀 。愛因斯坦說:任何人閱讀太多,但是實際應用太少, 就會淪落為懶惰思考。閱讀能教會學生尊重生命、勇于夢想;寫作能帶領他們擁抱世界,改變一生。 所以,語文課將會以加強閱讀、寫作能力為主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與思辨能力。 教學時,要思考三個方向: ①理解課文內容:文章寫了什么; ②學習語言形式:讀出文章寫法; ③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落實語用。 前兩個是“讀懂”,后一個是“寫好”。加強閱讀和寫作的技能,才真正擁有自學力,展現閱讀力,顯現超強競爭力. 4.突出學習策略與方法 教學,不是灌輸知識,而是給予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所以,教導語文運用和方法指導比知識教學更為重要。教學,是教如何學,給方法才有用,才能學習遷移,培養(yǎng)自學力。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如潮水般涌來,書永遠讀不完,問題常是第一次出現,沒有前人經驗可供借鑒。擁有“自學力”才能有競爭力。 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先教導閱讀學習策略,這樣學生才能學習遷移,將知識活化。臺灣地區(qū)的課綱就明訂在各學段要教導閱讀策略(見表2)。
教方法,才有用。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未來的語文課堂,一定會結合信息載具,整合后落實學習策略與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5.跨學科整合 學習是為了生活,分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打造各課程所需的基本功。但是,生活是一個有機體,不會只單用某一個學科,所以,跨域整合是必然且必要的趨勢。要做繪本,需要的不僅是語文課,還有藝術美勞課程。香港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會做一份主題報告,所運用的學科不僅是語文,還包括對環(huán)境的觀察(自然),對周遭的實地調查(社會),可能還有圖表輔助(數學)……許多課程已經開始跨域整合,冀望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學習課程,包括國際教育課程、環(huán)境教育或是人權教育……所以,跨學科整合課程也會是未來語文課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隨著世代變遷,語文教學也正在蛻變與成長,未來會朝著一個正確、有效的方向前進。 (來源:中國教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