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在政和廊橋上施茶十分普遍,這是一種時代的產(chǎn)物,與當(dāng)?shù)靥厥獾牡乩項l件息息相關(guān)。政和縣地處閩北山區(qū),群峰連綿,山高路遠,古人有'高峰萬刃插云端,直上山巔縱大觀'的描繪。在過去交通條件極為落后的情況下,人們出行多有不便,尤其高山區(qū)的二五區(qū)人,一旦跨出門檻,就同山路石階打交道,到集鎮(zhèn)一趟近者十余里,遠則上百里,時常挑著柴火、山貨進城,帶著從城里買的貨物回家,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實是艱辛。 為使路人在途中有個乘涼、避雨的歇腳點,在沿途的廊橋上,一些樂善好施的山里老人,自愿或受村里委托,在涼亭及路邊的寺廟、道觀免費為路人施茶。
 曾經(jīng)在政和縣高山區(qū)那一座座古廊橋上無償供應(yīng)的涼茶,全年不斷,但以夏秋為主。供田間勞動生產(chǎn)的農(nóng)民和路過的行人解渴, 所以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又把這一廊橋稱為'燒茶橋'.在古廊橋附近的上百戶人家會主動輪流到這里燒茶。每天輪流一戶,周而復(fù)始。輪到燒茶的農(nóng)戶,其家庭婦女會主動到這里燒茶。 她們先挑水洗刷燒開水的鐵鍋、裝茶水的木桶和喝茶用的竹勺,然后挑滿一大鍋水,生火燒柴;待水滾后,把茶葉平分在旁邊的兩個大木桶中,并沖泡上滾水。茶的種類有茶葉、端午茶、山蒼柴、茵陳等,茶葉來自當(dāng)?shù)氐奶锟膊?,菜囮茶和荒山野茶,這些茶雖然粗糙,但顯野山茶真味。兩桶茶水燒好也已到中午了,當(dāng)在田間耕作的勞力或過路的人們進入涼亭,隨即豪飲幾滾(筒),歇息片刻,頓覺一身涼爽與輕松,離開時向施者說聲'多謝茶',以表達謝意。 而在田間耕作的勞力則抽空于午際,或有設(shè)座納涼,或有隨心飲啖,或有架床臥寐,吝于日而贏于風(fēng),親于水而離于火。去過'燒茶橋'的人都知道,政和的'燒茶橋'已經(jīng)走過200至300年的歷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