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凱迪 公元13世紀初,東亞政治格局突變,崛起于漠北高原的蒙古帝國四面攻伐,整個東亞大陸上都為之顫抖。盤踞于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在經(jīng)歷了11世紀的契丹入侵戰(zhàn)爭之后,不斷向鴨綠江流域拓展逼近,而突然襲來的蒙古風暴卻讓咄咄逼人的高麗人始料未及。橫掃歐亞的蒙古人直入平壤,在短時間內占領了朝鮮大片領土,將高麗變成了所謂的“征東行省”。 蒙古風暴入朝鮮1225年,蒙古使節(jié)來高麗催貢,于回國途中,在鴨綠江邊“為盜(人民)所殺”。蒙古與高麗之間的外交關系遂由此斷絕。 1231年,當時的蒙古大汗窩闊臺親率大軍攻打金國,同時遣撤禮塔出遼東入侵高麗。蒙軍渡過鴨綠江后,迅速攻陷咸新鎮(zhèn)(今義州),鐵州(鐵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西京(平壤)。當年冬天,蒙古軍冒雪南下,逼近開京(朝鮮與韓國交界的開城地區(qū)),其一部圍攻忠州(今天韓國中部),大有一舉滅亡朝鮮之勢。 在蒙古人猛烈攻勢下,朝鮮王室與權臣崔氏不得不遣使求和,而當時蒙古與金國的戰(zhàn)爭即將結束,蒙軍急需回軍占領中原全境,從而接受了朝鮮人的求和,同高麗締結了和約,并要求高麗提供大量物質,留下達魯花赤(地方官)七十二名和若干守備隊員干涉高麗內政。此役之后,蒙古人雖然沒有徹底吞并朝鮮,但實際上控制了高麗王朝的各層級政權。 朝鮮的反抗與敗績1232年7月,高麗王朝的權臣處決駐西北地區(qū)的達魯花赤后,強迫王室遷都江華島。并向人民頒發(fā)“入保山城,入避海島”的命令,以示抗戰(zhàn)之意,自此揭開了朝鮮人反抗蒙古統(tǒng)治的序幕。蒙古統(tǒng)治者借口高麗不履行和議條件,于1232年再度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直到1259年,前后總共發(fā)動了五次(包括1231年的入侵共六次)大規(guī)模的入侵。到1259年時,蒙古人已經(jīng)徹底征服朝鮮半島,朝鮮王室在江華島上向蒙古派出王子求和,茍延殘喘。 1273年,蒙古大軍徹底征服盤踞在濟州島上的高麗抵抗力量“三抄別軍”,剿滅了朝鮮半島上所有的正式反抗力量。元朝政府割去部分高麗領土作為直轄地(高麗西北部的東寧府、東北部的雙城總管府,此外,濟州島也成為元的直轄地)外,仍在形式上保存高麗王室,表面上承認高麗的獨立,但是,在實際上完全控制了高麗,利用達魯花赤對朝鮮半島進行了全面統(tǒng)治。 參考文獻:1.朝鮮簡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