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你在購物時有沒有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 逛超市時,各種促銷展臺會劃掉原價格,然后再標注一個大一號的優(yōu)惠價,讓你第一時間注意到這商品現在的優(yōu)惠。 逛小店時,店家通常會先開一個讓你聽了就想調頭走人的價格,然后在你調頭的時候,趕緊拋出一個低了一大截的價格,讓你覺得這優(yōu)惠力度不錯,可以考慮。 這種你已經習以為常的套路,背后都蘊含著一個應用性極廣泛的行為經濟學原理,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是1974年由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指的是當人們對某個事件做出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而這個起始值,就會像錨一樣對估測值有著制約及影響作用。 錨定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比如說,有兩個客流量差不多的奶茶店,都有大杯、中杯和小杯三種型號。 顧客買奶茶時,店家一般都會問要多大杯。 第一個店會問:要大杯還是中杯? 這時候,顧客一般會默認這個店是沒有小杯的,于是在大杯和中杯之間進行選擇。 第二個店會問:有小杯、中杯和大杯,你要哪個? 而這時候,顧客是在三個型號之間選擇,其中肯定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小杯。 長期以往,第一個店的收益往往是會比第二個店要好的。 第一個店沒有小杯嗎?有啊,只是小杯帶來的盈利不是那么好,所以店員利用先發(fā)制人的錨定效應,引導顧客進行決策。 再比如說,在剁手族一年一度的大狂歡雙十一中,不少商家也利用了錨定效應。 在雙十一之前,花個把月時間慢慢把價格給調高,這樣就不會漲價得太明顯,但又能讓提前把貨品加入購物車的消費者們,對產品有一個預期價格。 到了雙十一,商家就劃掉已經調高的價格,大搞半價促銷,但實際成交價跟上調前根本差不了多少。 很多剁手族還以為商家血虧讓利,不買就虧,但實際上,買的永遠不如賣的精??! 不過,這種定高價再打折的錨定效應雖然用起來很爽,但也不能太頻繁。 汽車消費中的“七折豹”和“八折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很多汽車消費者發(fā)現,捷豹和凱迪拉克這兩個品牌,都是不能一上市就買的,第一標價太高,第二它們很快會打折出貨,早買就等于早吃虧。 這就是錨定效應用得太狠,在消費者心中留下的負面效果。 錨定效應今天就說到這里,你get到了嗎? |
|
|
來自: 昵稱605301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