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它不僅反映了歷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也是當(dāng)時社會風(fēng)尚的折射。尤其是漢代,人們不僅在口頭上傳頌,還把它賦之以文學(xué)與藝術(shù)的形式。在這樣的歷史氛圍下,神話傳說在漢代畫像磚中的大量出現(xiàn)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漢代畫像磚中的西王母就是民間崇拜的王母娘娘 在四川漢代畫像磚中,反映西王母內(nèi)容的數(shù)量和品種均較多,其中以什邡出土的西王母畫像磚最為典型。畫像上:西王母坐于龍虎座上,雙手合抱,左右兩側(cè)的龍虎張牙舞爪,威風(fēng)凜然。畫像磚的右上角是一只正在奔跑的九尾狐,據(jù)《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薄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惫弊ⅲ骸疤絼t出而為瑞”,由此可知,九尾狐是一種能帶來太平的吉祥之獸。在其他一些文獻(xiàn)中,九尾狐還有子孫繁盛、不忘根本的寓意。九尾狐下面,有兩人肩飄羽毛,環(huán)臂端坐于地,這是已經(jīng)升仙的墓主夫婦。畫像磚的左上角,龍頭的下面有一鳥,《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上說:“(西王母山上)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大鵹,一名少鵹,一名青鳥?!薄渡胶=?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則說:“(西王母山)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墟北?!闭f明三青鳥是專為西王母取食物的鳥。三青鳥下面有一人扛幡跪拜,似為求取仙藥的凡人。西王母座下還有一只蟾蜍手提一袋正在翩翩起舞。蟾蜍俗稱蛤蟆,據(jù)《太平御覽卷四》引《春秋演孔圖》曰:“蟾蜍,月精也?!蔽覈糯裨捴杏墟隙鹜党粤苏煞螋嘞蛭魍跄盖蟮降南伤帲拥皆铝梁笞兂审蛤艿墓适?,因此蟾蜍手里的袋中很可能就裝有仙藥。 在另一方收藏家應(yīng)先生收藏的西王母畫像磚上:西王母頭戴云佩,背靠兩棵神樹,坐于由兩只鳳鳥與兩個侍仙托起的結(jié)狀座上,她的頭部上方有一只背負(fù)食缽的三青鳥。兩個侍仙為一男一女,(男仙戴冠帽,女仙頭梳發(fā)髻)人身鳥尾,單手執(zhí)旗,凌空懸于西王母兩側(cè)。兩只鳳鳥則分別站于侍仙下方,作回首對視狀。從這方畫像磚的圖案上看,沒有了多數(shù)西王母畫像磚上刻畫的九尾狐、蟾蜍等形象,制作時代可能稍晚一些。 那西王母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上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庇帧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從以上記載看,西王母是居住在我國西部昆侖山上的一個人面虎身,蓬頭散發(fā),帶著佩玉首飾,有白色的豹尾和白色斑紋,司職罰惡、預(yù)警災(zāi)厲又善嘯的猙獰女神,這是西王母的最初形象。而到了漢代,據(jù)《漢武帝內(nèi)傳》和《淮南子·覽冥訓(xùn)》的記載,西王母被漢代人重新?lián)Q臉,蛻變?yōu)椤疤熳搜谔@,容顏絕世”而又端莊賢淑的絕世美女,并成為掌管長生不死之藥的女神。再后來,形形色色的神話傳說還把她嫁給了東王公并且生兒育女,她也有了更多的別號如瑤池金母、西姥、王母娘娘等等了。 遠(yuǎn)古傳說中的人類創(chuàng)世神——伏羲與女媧 兩只巨大的鳥,展開它們漂亮的雙翅,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與所有的鳥不同的是,這兩只鳥長著人的頭,頭上戴著冠,它們的胸前還各有一圓輪。這樣的畫面分別刻畫在一對漢代畫像磚上,磚名分別為日神(伏羲)和月神(女媧)。 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對兄妹,名叫伏羲和女媧,他(她)們兄妹通婚,于是世上才有了人。 遠(yuǎn)古時,伏羲的名字很多,又叫必棲、庖犧、伏棲、犧皇、皇羲等。傳說伏羲后來還教人漁獵畜牧,發(fā)明了八卦和樂器,制定了人間的婚姻制度。伏羲不僅與女媧共同創(chuàng)造了人類,還賦予了人類生存的能力和方式,他是以人類之父的形象而存在的:教人漁獵畜牧,就是讓人類學(xué)會生產(chǎn),能夠生存;制作八卦,就是教給人類認(rèn)識世界的方法;發(fā)明樂器,就是讓人懂得禮儀和制度;制定人間婚姻禮法,就是讓人類的香火得以更好地傳承延續(xù);此外,他還統(tǒng)御萬物生長,緣天梯“建木”以登天,說明伏羲乃是天地萬物和人世間的主宰、至高無上的天神。 畫像磚上,伏羲身上的圓輪上還有一只三足烏。根據(jù)《淮南子·精神訓(xùn)》:“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蔽覈糯膶W(xué)作品中也常以烏加一個金字來象征太陽,如隋代人孟康詩曰“金烏升仙氣,玉欄漾晨曦?!惫糯≌f中也常見“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之語,烏代表太陽的象征意義在中國古代已被廣泛地接受,所以太陽之中出現(xiàn)三足烏也就不足為怪了。在遠(yuǎn)古,鳥與太陽常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母渡和仰韶文化中,就發(fā)現(xiàn)了鳥與太陽一體的圖案,后來的成都金沙遺址也出土了類似的太陽神鳥金萡。所不同的是,對于前者,太陽是鳥身的一部分。而后者,則是四鳥圍繞著太陽飛行。在古人眼里,太陽是有生命的神物,它每天升起與下落,都是在天空中飛翔。但飛翔沒有翅膀是不行的,這個道理古人似乎也懂得,于是,他們便想象出了太陽是被一只巨鳥馱著飛行,或者太陽本來就是一只巨大的神鳥。 女媧身上的圓輪內(nèi)則有桂樹和蟾蜍,據(jù)《淮南子》記載:“月中有桂樹”,“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焙翢o疑問,桂樹和蟾蜍所在的圓輪就是月了。與伏羲一樣,古人認(rèn)為月也是被巨鳥馱在身上的,或者月本身就是一只神鳥。傳說中的女媧不僅摶土造人,她還與伏羲一道發(fā)明了樂器、制定了人類婚姻。女媧與伏羲共同創(chuàng)造了人類,她就是人類的母親。她也像普通母親那樣經(jīng)歷了生產(chǎn)的痛苦,所謂“摶土造人,力不暇供”就是證明。作為人類的母親,為了呵護(hù)她的兒女,她所經(jīng)歷的苦難還遠(yuǎn)遠(yuǎn)不止這些:在人類面臨“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fù),地不周載”的巨大災(zāi)難前,是她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滋潤冀州,積蘆灰以止洪水,從而拯救了世界和人類。如果說伏羲賦予了人類以無窮的智慧和能力,那女媧給予人類的則是母親全部的關(guān)愛和仁慈,是大地和人類的拯救之神、守護(hù)之神。隨著時間的延續(xù),遠(yuǎn)古時期的太陽神、月神,逐漸被演化為半人半獸的面貌,即長著人的頭,頭上戴著冠的伏羲與女媧了。 除了人首鳥身的伏羲、女媧外,在四川漢代畫像磚中,還有一種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畫像上,伏羲左手持規(guī),右手托一巨大圓輪,圓輪中有三足烏;女媧與伏羲相對,右手執(zhí)矩,左手所托圓輪中有桂樹和蟾蜍。伏羲、女媧上半部均為人體,下半部則是蛇身。這兩種不同形象的伏羲、女媧,很有可能就是兩個不同圖騰的原始部族,即以蛇為圖騰的和以鳥為圖騰的部族都共同崇拜太陽神的反映。與此巧合的是,根據(jù)有關(guān)專家的研究證實,殷商即是以鳥為圖騰的。據(jù)史料記載,我們的祖先早就有祭祀太陽神的習(xí)俗。漢代人鄭玄指出:在天上的諸神中,太陽是最尊貴的“百神之王”。孔穎達(dá)也認(rèn)為:太陽是天上最大的神,祭祀天上的諸神時,首祭的自然是太陽神了。郭沫若先生根據(jù)甲骨文卜辭材料,斷定殷商人每天早晚都要進(jìn)行迎日出,送日歸的儀式,這種對日月神的祭祀活動一直延續(xù)到了漢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