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閱讀|教育|生活 最近與很多咨詢孩子閱讀與作文的家長聊天,發(fā)現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焦慮,孩子的心智不太成熟,讓人著急,可又不知道該怎么辦。 昨天有一位家長在微信上問我,孩子已經六年級了,可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還是像三年級的孩子,只愛讀《查理九世》,買了全套還是會反復讀,其他的書只愛看一些科技類的百科,對于文學或是歷史文化類的書,根本就看不進去。在學校語文上的閱讀理解與作文更是老大難,閱讀理解抓不住重點,作文不知道如何構思,如何下筆。 通過與幾個有同樣問題的家長深入的聊天,我發(fā)現這些孩子都有一些類似的地方,比如:父母工作很忙,從小都是老人幫著帶大的;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少;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感特別強,一見到媽媽就會表現得更加幼稚,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低于年齡的特征表現得更加明顯。 我能感受這些家長的無耐與后悔,畢竟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他們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這是一生都無法挽回的損失。當孩子漸漸長大,幼兒時期積攢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她們卻又束手無策,急需一些老師與專家的指導。 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孩子的童年父母一定是不能缺席的。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小、不懂事,照顧孩子的生活而已,誰帶都無所謂??墒撬麄兒雎粤撕⒆有撵`生長的特點。沒錯,一個孩子無論是誰來喂養(yǎng),他都會長大,都會長成一個健康的體格??墒切撵`呢?心理的關懷與撫慰豈是誰都能代替的呢。 前幾天讀到網上流傳的一些孩子寫的詩,充滿了神奇與美妙的感覺。其中有一篇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選自《孩子們的詩》 你相信嗎,相信一個孩子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與你的一種緣分嗎?是TA選擇了你,是你的期待感動了TA。每一個父母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選擇你來幫助他們長大,他們愿意陪著你在世上走一遭。這樣一個可以陪著你大半程人生之路的人,你怎么能忽視他們心靈的成長教育呢。 無論你的孩子處于何種年齡,無論他表現的多么幼稚,當你發(fā)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是預示著一個好的開始即將來臨。 很多家長懷疑,孩子已經10歲了,12歲了,還需要親子閱讀嗎? 如果你在他幼年的時候沒有經歷過共享閱讀的美好時光,為什么這個階段就不可以呢? 種一棵最好的時候有兩個,一個是十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只要開始,永遠不晚。 好了,無論你的孩子三年級表現的像一年級,還是五六年級時表現的像三年級,開始親子閱讀吧,過去的時間無法倒流,但那種經歷是可以彌補的。 孩子心智的成熟主要受內外兩方面因素影響。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是小學生了,開始了集體生活,開始了有規(guī)律有作息的校園生活,接觸的人與事也逐漸多了起來,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是必然會促進他的心智發(fā)展的,而早晚的差異也是必然存在的,這很正常。除了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外,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再由內而外地提升他們的心智。 我的建議是從童話,寓言,神話和歷史故事的閱讀中來培養(yǎng)孩子的心智。 這些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里面的故事都經過時間的洗練,飽含了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與孩子一起閱讀,體會人類曾經共同思考過的東西,集體檢驗過的真理,對于孩子認識事物,理解人與物之間的規(guī)律與關系,都會有一定的啟發(fā)與指導意義。 對于童話與寓言則需要強調一下。童話與寓多是一些美好而簡單的故事,每一個童話與寓言的背后,都隱藏著一些為人處世的簡單道理,這些道理雖然讀上去簡單,理解上也不難,但是如果沒有家長的引導與啟發(fā),沒有結合現實情況的一個分析與對比,僅憑孩子自己的閱讀理解,有些內容是容易引發(fā)誤讀的。畢竟,任何真理都需要放在現實環(huán)境中,在實際情況中去理解,去檢驗正確。 這一類的書里,首推《王爾德童話》與《伊索寓言》《古希臘神話》《東周列國歷史故事集》 除此之外,我想特別推薦兩套書。一個是“讀小庫”出版的少兒哲學叢書。這套書精選了人類歷史各個個時期,各個國家的一些經典哲理故事,每個故事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含義??梢哉f,擁有了這樣一套書,再也不必去為孩子選擇什么樣的童話、寓言、神話而犯愁了。 更重要的是,每一篇故事背后,都設計有一小段“哲學小課堂”,用幾句話,將由故事引發(fā)的道理,受到的啟示濃縮其中。而每一段里面,幾乎都有幾句帶著問號結尾的話。這樣更容易引導孩子去主動思考。 雖然這套書的定位是10歲以上孩子哲學啟蒙獨立閱讀書。但是如果你有6-10歲間的孩子,既想對他補上親子閱讀這一課,又想在孩子的心智發(fā)展上通過讀書做些努力。這套書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另一套是針對更小一些孩子在親子閱讀過程中,情商啟蒙的。這套書集合了一些孩子們最愿意問的問題:從自我認知到生命起源,從日常生活到與人交際……這些問題看似簡單,背后卻是必須解答的人生思考。 整套書畫風幽默,奇趣盎然的問答和冒著機靈智慧的思考,一個分析,思辨的全過程清晰可見。孩子獨立探求世界將從這套書開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