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自古是禮儀之邦。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
“禮”的起源 《說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睆淖中螌W來看,“禮”的 “示”字旁,表示與祭祀相關(guān),其實 “示”字旁是后加的,“禮”的本字就是 “豊”,本身就可以表示祭祀的含義。 “豊”與 “豐”,在甲骨文中是同一個字表示禮器(豆) 中盛滿作為祭品的兩串玉器,乃二玉在器之形,《尚書·盤庚》說 “具乃貝玉”,就是奉獻給神靈的祭品,代表祭祀的含義。由祭祀時所用的器物,引申為重要儀式,進而逐步抽象化,擴展適用于君臣之義、父子之倫、夫婦之別、長幼之序、貴賤之等、爵賞之施、上下之際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的禮儀。
此外,在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觀念下,人道及社會的章法來自于天,天是人們學習效法的對象?!对娊?jīng)·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所謂 “有物有則”,即自然事物的規(guī)律,正是自然法則。所謂 “懿德”,是人類法則,由此可見,人類法則來源于自然法則,而“禮”正是人類法則的總匯?!吨芤住ば蜇浴钒堰@個道理說得更清楚,“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從“天地”一直說到“禮義”,在這里,自然秩序成為社會秩序的依據(jù)。
“禮”的作用 首先“禮”的出現(xiàn)是人們?nèi)诵怨芾淼男枰?。人性中的欲望是需要限制的,需要一個分寸,無論是孟子講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最終都強調(diào)把握這個“度”。孟子認為,過度地追求權(quán)力和貪婪等欲望必有后患,“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避髯诱J為,只有不加控制的過“度”的各種天性欲望才是“惡”的,不可“順是”為之,要對它們加以引導和控制,才能使人抑“惡”向“善”。 其次,“禮教”是人格完成不可或缺的部分??鬃铀^“不學禮,無以立”,指明“禮教”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在禮儀形式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規(guī)范和習慣,以更好地維系處理人倫關(guān)系并在社會中立足。如中國古代的成年禮——“冠禮”,通過“冠禮”,將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zhuǎn)變?yōu)檎娇缛肷鐣某赡耆?。他的一言一行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無所顧忌,他的肩膀也增添了幾分擔當,從此他要對他的所作所為付出責任,并像成年人一樣處理好家庭、社會的各層關(guān)系。
再者,禮教除了對人性管理、人格修養(yǎng)等作用外,對社會秩序的維護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禮”的本質(zhì)是一種規(guī)范,目的是要達到一種和諧狀態(tài)?!岸Y”具有決定親疏、判斷嫌疑、分別異同、明辨是非的作用,它是道德的標準、教化的手段、是非的準則,是政治關(guān)系和人倫關(guān)系的名分定位體系。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弊鳛橹袊鴤鹘y(tǒng)文化邏輯起點與核心觀念之一的“禮”文化,曾經(jīng)擔負過我國傳統(tǒng)社會各個時期人性教化和國家與社會治理的歷史使命,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