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否有哲學?”這向來是一個很大的爭議。在此我想引用人大哲學系教授張志偉先生的看法來闡明我的立場。他認為,西方哲學一定屬于思想,但思想不一定非要采取西方哲學的形式,它完全可能走另一條路,例如中國哲學之路。所以從廣義來說,中國有中國哲學。 “《周易》是否屬于中國哲學?”則是另一個爭議。從哲學的定義來看,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哲學就是對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思想?!倍耙住笔枪湃嗽陂L期的實踐與反思中總結(jié)出來的關(guān)于變化的規(guī)律。如果僅從歷史的線索來看,“易”是中國哲學的第一個思想范疇,由“易”推演出的符號系統(tǒng),就是中國哲學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第一個思想模式。由此看來,《周易》屬于中國哲學。 那么,本文將要探討的是,《周易》與中國哲學的關(guān)系。 一、“易”是中國哲學的第一個本體范疇 在大部分人看來,《易經(jīng)》像是一部卜筮之書,或者停留在抽象肯定的層面,所以可以說,《易經(jīng)》作為一個獨立的哲學和人文思想的主題尚未得到充分的展開。但我更傾向于,卜筮僅僅是《易經(jīng)》的形式載體,而不是其本質(zhì)和主流。 《易經(jīng)》產(chǎn)生于古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其卦爻辭都是古人對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實踐經(jīng)驗的記錄和總結(jié);《易經(jīng)》中的“易”范疇是中國哲學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第一個本體范疇,《易經(jīng)》中的陰陽觀念則是中國哲學把握世界的基本觀念,類化意象是《易經(jīng)》作者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由陰陽、八卦和六十四卦所構(gòu)成的系統(tǒng)是中國哲學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第一個思想模式。 二、陰陽是中國哲學最早用來解釋世界的基本概念 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傾向于整體性、有機性與連續(xù)性。中國哲學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的思維傳統(tǒng),許多哲學家運用不同的術(shù)語表達了他們的辯證思想,如《易傳》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耙住卑延钪娴难莼暈橐幌盗猩?、轉(zhuǎn)化的過程,把天地、萬物、動、靜、形、神視為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矛盾統(tǒng)一體。 普遍認為,《易經(jīng)》的基本符號:陰(--)與陽(-),應(yīng)源于對天地方物的抽象和模擬,正如《易傳·系辭下》所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币虼耍幣c陽是對宇宙間具有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的兩種不同事物和屬性的反映,如男與女、剛與柔、上與下、左與右、雄與雌、黑與白、寒與暑、等等。高亨先生曾經(jīng)說過:“陰陽兩爻的創(chuàng)造反映了古人認識到宇宙事物的陰陽良性矛盾對立的現(xiàn)象,這是古人對宇宙事物的初步分析,也是他們的辯證法觀點的初步體現(xiàn)?!?/p> 可見,無論是構(gòu)成《易經(jīng)》的基本要素陰和陽兩種符號,還是由陰陽符號每三個重疊而生的八卦經(jīng):乾、坤、離、坎、震、巽、艮、兌,以及由此進一步形成的六十四別卦,都是對客觀存在著的物象的概括和反映。 三、《周易》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哲學與文化源頭 受歷史條件和思維水平的限制,《易經(jīng)》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不可能是清晰的、深入的、具體的,但它畢竟是從整體上對世界做出的一種把握,因此,這種認識就必然是全面的、系統(tǒng)的。而正因此意義上,《周易》,尤其是《易經(jīng)》,并不專屬于一家一派,也不僅是先秦諸子之學的源頭,而且還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綜合源頭。 綜上所述,《周易》是我們的祖先對物質(zhì)世界整體的認識和直觀的把握?!吨芤住繁旧硎枪逃欣硇缘?,而當今打著《易經(jīng)》的名義出現(xiàn)的許多迷信內(nèi)容,則是后人附會的結(jié)果?!吨芤住返谋举|(zhì),是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體系息息相關(guān)的。 參考資料: ①《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 ②《先秦哲學的意蘊——中國哲學早期重要的概念研究》,孫熙國著; ③《中國哲學還是中國思想——也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危機》,張志偉著; ④百度百科。 |
|
|
來自: 逸香閣居士麗人 > 《權(quán)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