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稱楊絳為“先生”,不僅與她傾其一生做學問、為中國文化所做出的貢獻有關(guān),還與她淡泊雅致的文人風骨有莫大關(guān)系。她在自己短暫又漫長的百年人生中,不僅創(chuàng)作了眾多經(jīng)典佳作,同時也留下了百年芳華。 她的不屑爭搶、樂施善行,她的淡泊名利、從容平和,她的善解人意、知書達理……所有美好的詞語,用在她身上似乎都不為過。百年歲月,似乎沒在她身上留下一丁點痕跡,她依舊謙遜、依舊隨和、依舊溫婉,仿佛時光只能帶走容顏,而其余的一切都與之無關(guān)。 她在彰顯浮華的塵世間穿梭,卻始終埋頭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她在物欲橫流的人世間行走,卻始終對名利充耳不聞。她低調(diào)得像一陣春風,蔚然拂過久眠的土地,一旦萬物復蘇,她便欣然離開。 而今,這樣美麗的她,終于在白發(fā)蒼蒼、心愿達成后,安然“歸家”。 就像出生時只帶來哭聲一樣,離開的她也保持著鮮有的安詳,她靜靜地、默默地,在廣袤無邊的暗夜里,將自己所有的“污穢”洗去。沒有鮮花,沒有葬禮,也沒有骨灰,她從天堂里來,而今,再回歸天堂里去。 她一個人靜靜地,走進彩虹,去找她的阿瑗和鍾書。 從此,山水一夢,漫長的人世,便再無“先生”。 喧囂紅塵,轉(zhuǎn)眼便已物是人非,唯有寧靜是亙古不變的強大力量,就像睿智的人往往話語不多但卻字字珠璣一樣,讓人在迷惘之時受益匪淺。 穿越百年風雨,經(jīng)歷坎坷洗禮,楊絳,成為一個時代的獨家記憶。 她是錢鍾書心里完美的妻子、朋友、情人,也是眾人眼中的才女、先生、學者;她平和而從容、安靜而淡然,是行走在人間的千翠蘭,縱然旱沙炙烤,依舊氣定神閑、從容不迫;她與錢鍾書伉儷情深,永遠堅定而毫無怨言地站在他的背后,不依附、不爭搶,沉穩(wěn)而自得。 在風起云涌的人生里,楊絳用一個女人獨有的淡然心性詮釋著豁達與從容的真義;在煙熏火燎的廚房中,她用包容與摯愛踐行著賢良與淑德的內(nèi)涵。
1991 年,楊絳在其所著的散文集《雜憶與雜寫》的自序中,翻譯引用了這首詩,以表達她晚年刪繁就簡度日的心境。 楊絳還多次將它置于自己作品集的卷首,旨在用這首表現(xiàn)通達從容、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寧靜淡泊、鉛華洗盡的人生境界的小詩來修煉、提升自己。這樣一首明凈的小詩,恰恰是對楊絳修身養(yǎng)性、不屑爭搶的真實寫照。 晚年的楊絳,在控制飲食上尤為嚴格,基本不吃或者盡量少吃油膩的食物。讀書、寫作之余喜歡買大棒骨敲碎煮湯,再用這樣的骨頭湯煮黑木耳,每天喝一小碗,用來保持骨骼的硬朗。 除此以外,她還習慣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時常徘徊樹下,低吟淺詠、呼吸新鮮空氣。高齡后,每天外出已然不便,于是,她就將每日的戶外活動改為在家中慢走 7000 步,并始終堅持著。 規(guī)律的生活下,是楊絳深居簡出的恬靜淡然。 其實,早在年輕時期的楊絳,便不喜歡嘈雜之所。她坐擁書城、才華滿腹,晚年更是遠離是非,除了與書為伴,幾乎不問世事。不爭不搶,成了她的偉大和不朽之處,但她的和誰都不爭,并不是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一再妥協(xié)與退讓,而是堅守內(nèi)心深處那一方凈土的信念和信仰。 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來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錢鍾書在中國社科院被貼了大字報,還要帶著政治帽子游街示眾。 楊絳不忍看恃才傲物的錢鍾書受到這等冤枉和污蔑,便在大字報下邊的一個角落里貼了小字報申辯,據(jù)理力爭地大喊:“就是不符合事實。就是不符合事實!” 所以,楊絳絕不是個嬌弱的女子。她的不屑爭搶,只是她淡泊名利、泰然處事的一種心性而已,但倘若有人故意攻擊她的底線,她也會與之拼個魚死網(wǎng)破。 日軍侵華后,上海遭到了空前的管制。 兇狠殘忍的日本人,四處設(shè)置關(guān)卡,對來往行人進行盤查,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身之禍。當時的楊絳在小學教書,需要從位于拉菲德路的錢家乘車到法租界,然后再步行相當長的一段距離,穿越不是法租界的區(qū)域后,再乘車才能到達學校。 從家里到學校的第二段車程,需要經(jīng)過黃浦江大橋,橋上有許多日本兵把守。“上級”規(guī)定,橋面上只允許空車通過,如若車里有乘客,必須下車步行過橋。而且路過日本兵哨位的時候所有人都要站起來鞠躬。 文人楊絳本是一個弱小女子,但她卻傲骨在身,對這種“屈辱”行徑尤為深惡痛絕,于是,在別人都起身鞠躬行禮時,她故意晚站。這個小舉動立即就被日本兵發(fā)現(xiàn)了,他們瞬間大怒、兇神惡煞般地走到楊絳面前,使勁兒用食指把楊絳的下巴往上抬。 日本兵的猙獰面目瞬間讓楊絳火冒三丈,她義正詞嚴地盯著那個日本兵的眼睛,狠狠地說道:“豈有此理!” 當這四個鏗鏘有力的字從楊絳嘴里迸出之后,車上瞬間鴉雀無聲。 許多乘客暗自替楊絳捏把汗,要知道,如此公然地頂撞日本人,他們一定不會放過她。但沒想到,習慣了管制中國人的日本人也被堅決反抗的楊絳鎮(zhèn)住了,他盯著楊絳,與其對峙了很久之后,終于轉(zhuǎn)身下車離開。 瘦小的楊絳,用行動詮釋了自己“不屑爭搶”的真性情。這個不屑,是淡然于物外的悠然灑脫,而絕不是卑躬屈膝的委曲求全;這個“不屑爭搶”,是淡泊名利的從容心性,而絕不是任人宰割的懦弱無能。 所以,在萬般受辱的混沌洪流中,她斷然不肯低頭向日本兵鞠躬行禮,這是她女者俠氣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她作為“先生”的崇高氣節(jié)。 世間萬物,各有所長。蕓蕓眾生,各有其命。楊絳的不屑爭搶,建立在她寬容待人的豁達之上,也建立在她“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里。
楊絳的這番話,道出了她一生為人處世所遵循的準則。 世間所有的物質(zhì)誘惑,于她而言不過是一滴清水。沒事,絕不去惹是生非;有事,也絕不畏縮不前。她的不屑爭搶,完全建立在保持自己尊嚴和硬氣的基礎(chǔ)上,因此,即使有抵抗,也無關(guān)乎抱怨、追究。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就是真實的楊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