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潘**,男47歲?;颊唛L期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于2013年于淄博中心醫(yī)院查體示肝癌,行介入治療。于2014年3月15日來我院求診于中醫(yī)治療?;颊咴V略頭暈,余無明顯不適。舌淡紅有齒痕中后部苔黃膩,脈弦細數(shù)。中醫(yī)辨證為脾虛肝郁,濕熱。治擬健脾疏肝,清利濕熱。
處方:天麻10g 黃芪 黨參30g 茯苓15g 白術15g 炙甘草6g 陳皮10g 半夏10g 當歸10g 白芍15g 白蒺藜10g 茵陳20g 虎杖15g 炙鱉甲15g 生牡蠣30g 浙貝15g。以上方加減運用一個月,囑患者復查AFP,結果AFP較前升高。(介入后AFP15.1ng/ml,此時25.6ng/ml)患者家屬焦急,希望中藥控制腫瘤指標。 患者訴體力可,大便粘,時有不消化食物,舌淡紅有齒痕,后部苔黃厚膩。重新分析病情,認為患者肝經(jīng)濕熱較重,前次處方清肝經(jīng)濕熱藥味不足,故改方如下:
黨參30g 茯苓15g 白術15g 炙甘草10g 陳皮6g 柴胡10g 黃芩10g 半夏10g 瓜蔞30g 茵陳30g 枳實10g 滑石8g(包) 青黛4g(包) 黃柏3g 大黃3g 金錢草15g 海金沙15g 郁金10g 炙雞內(nèi)金10g 夏枯草10g 丹參20g。此方服用一個月后,囑患者續(xù)查AFP,已將為5.63g/ml。后堅持服用一年,腫瘤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末次復查AFP(2017年9月25日):2.39ng/ml,B超示肝部無結節(jié)。半年后隨訪,患者訴體檢完全正常,已恢復日常工作和生活。 【按語】:該患者初來診時,由于癥狀比較少,把治療脾虛放在了首位,清利肝膽濕熱藥味不足,導致AFP控制不佳;后仔細問診,發(fā)現(xiàn)患者如大便粘,苔黃厚膩等濕熱癥狀明顯,故用院長常用的治療肝癌的藥方小柴胡湯加三金(海金沙、金錢草、雞內(nèi)金)又加了青黛、茵陳、黃柏、大黃、滑石、枳實、瓜蔞、夏枯草等清熱利濕藥物,并加郁金、丹參活血。AFP很快下降,效果頗佳。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83.名醫(yī)臨床驗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