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博中醫(yī)稱之為心悸,怔忡,眩暈,脈結代。常見病因有情志失調,飲食失宜,素體虛弱,勞傷心脾,年老臟氣虛弱或久病等。 西醫(yī)稱過早搏動又為期前收縮、期外收縮、早搏,是較基本心律提早的異位心搏,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按起源部位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四種,其中以室性最多見。正常人、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與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均可以發(fā)生。常見因素有:情緒激動、神經(jīng)緊張、疲勞、消化不良、過度吸煙、飲酒或喝濃茶等;洋地黃、鋇劑、奎尼丁、擬交感藥、氯仿、環(huán)丙烷等藥物因素;冠心病、心臟病、心肌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等。 【病因病機】
1、心氣不足 年老臟氣虛弱,勞倦、思慮過度,暗耗心氣,或久病體虛,氣血雙虧,心血乏源;心氣不足,無以推動血脈運行,血行不暢,心脈受阻而為本病。
2、心血不足 思慮煩勞過度,損傷心脾,暗耗心血,脾運失職,氣血運化不足;或久病體弱,血液耗傷;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而為本病。
3、心陽不振 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之后,陽氣衰弱,不能溫養(yǎng)心脈,心悸不安。故有“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驚也”(《傷寒明理論》)。
4.心脈瘀阻 脈痹不已,內舍于心脈;或心陽不振,血運不暢;或心血不足,脈道不足;均可引起心脈不暢,瘀阻而為病。
5、痰熱擾心 平日嗜食肥甘、辛辣之物,損傷脾胃,運化不利,食積而化為痰熱;氣郁之火,灼的津成痰;或外感熱邪,煉液成痰,痰熱內盛;痰火相搏,擾亂心神,發(fā)為本病。
【辯證施治】
本病多由他病日久,發(fā)展而成,要認清原發(fā)病發(fā)展成本病的病機轉化過程,以利于及早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發(fā)展。引起本病的因素有虛有實,虛可見氣虛、陽虛、血虛、陰虛,實證有氣滯、痰濁、血瘀等,要分清虛實及氣血陰陽而治之。
[心氣不足]證候:心悸,氣短乏力,頭暈自汗,動則加劇,胸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或結代。心氣不足,血行無力,心脈不通則心失所養(yǎng),出現(xiàn)心悸、胸悶,氣短乏力;氣虛上竅失養(yǎng)則頭暈;氣虛,津不固,則自汗:動則耗氣,故動則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或結代,為心氣虛,脈道不充之象。
?。壑蝿t]益氣安神
?。鄯剿帲葜烁什轀ā秱摗?加減。藥用炙甘草、人參、黃芪、大棗、干地黃、麥冬、阿膠、麻仁、生姜。方中以炙甘草。人參、黃芪、大棗益氣以補心脾;干地黃、麥冬、阿膠、麻仁甘潤滋陰,養(yǎng)心補血,以助氣生;生姜性溫,有通陽復脈之功。若兼有血瘀,癥見胸憋悶痛、口唇紫暗者,加丹參、檀香活血通絡。若氣虛及陽,形寒肢冷者,加附片、蓽澄茄以溫陽。若脾氣虛,納呆、腹脹、便溏者,加薏仁、炒白術、砂仁以健脾利濕。
[心血不足]證候:心悸眩暈,乏力,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或結代。心悸眩暈,乏力,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或結代。
?。壑蝿t]養(yǎng)血安神
?。鄯剿帲蒺B(yǎng)血安神湯(經(jīng)驗方)加味。藥用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黨參、雞血藤、柏子仁、龍眼肉、酸棗仁、炙甘草。方中以熟地補血為主;當歸補血活血;白芍斂陰養(yǎng)血;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氣;黨參補氣,配補血藥使氣旺血生;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柏子仁、龍眼肉、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炙甘草調和諸藥。
[心陽不振]證候: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皎白,形寒肢冷,乏力氣短。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結代。心陽不足,心失溫養(yǎng),則心悸不安;胸陽不足,則胸悶氣短;心陽虛,血運行遲緩,肢體失于溫煦,故面色皎白,形寒肢冷;陽氣不足,則乏力氣短;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結代,均為心陽不振之象。
[治則]溫補心陽
?。鄯剿帲莨鹬Ω什蔟埞悄迪牅ā秱摗?加味。藥用桂枝、甘草、附片、龍骨、牡蠣、人參、白術、丹參。方中以桂枝、甘草、附片溫補心陽;龍骨、牡蠣安神定驚;人參、白術益氣健脾;丹參活血養(yǎng)血,血行則氣得補。若瘀血明顯者,加當歸、雞血藤等活血之品。
[心脈瘀阻]證候: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前區(qū)刺痛,入夜尤甚,或見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瘀斑,脈澀或結代。心主血脈,心脈瘀阻,心失所養(yǎng),故心悸不安;血瘀氣滯,心陽被阻則胸悶不舒;瘀阻心脈,則心前區(qū)刺痛;瘀血屬陰,夜亦屬陰,入夜瘀血加重,故入夜尤甚;見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瘀斑,脈澀或結代,均為心脈瘀阻之象。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
?。鄯剿帲萏胰始t花煎(《素庵醫(yī)案》)加味。藥用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龍骨、牡蠣。方中以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氣通脈;生地、當歸養(yǎng)血和血;龍骨、牡蠣鎮(zhèn)心神。若兼氣虛者,可去香附、青皮,加黨參、黃芪、黃精以補氣益氣。若兼陽虛者,去香附、青皮,加淫羊藿、附片、肉桂等溫經(jīng)助陽。
[痰熱擾心]證候:心悸胸悶,眩暈惡心,失眠多夢,痰多口苦,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結代。痰熱內盛,阻遏心陽,擾亂心神,則心悸胸悶;痰濁上泛清竅,則眩暈;痰濁中阻,胃氣不降則惡心;失眠多夢,痰多口苦,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結代均為痰熱內擾之象。
?。壑蝿t]清熱化痰,清心安神
?。鄯剿帲菪∠菪販ā秱摗?加味。藥用瓜簍、黃連、半夏、竹茹、生姜、陳皮、枳實、紫石英,靈磁石、遠志。方中以瓜萎清熱化痰,通胸隔之痹;黃連清熱降火;半夏降逆和胃;竹茹、生姜清熱化痰,和胃上嘔;陳皮、枳實理氣化痰;紫石英、靈磁石、遠志寧心安神。
加減:若兼有氣虛者,去積實、竹茹、生姜,加黨參、白術、菖蒲等益氣豁痰、養(yǎng)心安神之品。
【針灸按摩】
?。?)體針療法:主穴:內關、神門、夾脊胸4~5(或心俞、厥陰俞),每次選用1~2個穴位。配穴:氣虛加膻中、足三里;氣陰兩虛加三陰交或安眠或腎俞;心脈痹阻加膻中或隔俞或三陰交。
方法:患者取臥位,用30~34號1寸半不銹鋼針,用轉法合提插法平補平瀉,得氣為度,留針10~20分鐘。脈促、胸痛明顯者,須用瀉法間歇運針。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耳針療法:取心穴、神門、下腳端、皮質下、肝穴、腎穴、耳迷根、腦點,每次選4~5穴,輕刺激,留針30~60分鐘。留針期間捻針2~3次,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獨穴療法:內關:取雙側內關穴,用30號1.5寸不銹鋼針直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
【其它療法】
1、氣功 : “哈”字養(yǎng)心功,雙足分開,與肩同寬,松靜站立。先以鼻吸氣入腹,同時雙手掌心向上,自小腹沿任脈向上升起,經(jīng)頸側上風池過頭,使雙后背相貼于百會上方,此時吸氣已滿腹,然后閉氣片刻,接著以口呼出,同時發(fā)哈音,雙手亦隨之轉腕而向正南方推出,并徐徐落下,直至回歸原位,氣盡呼出。此時稍停片刻,接著再吸氣入腹重復上述動作。共作5~6次為一節(jié)功夫。收功以雙手輕輕拍打周身,自由散步。
2、食療:對缺鉀患者,應以富含鉀的飲食,如鮮桔汁、水果、蔬菜、肉類等;缺鎂時,應食谷類、綠色蔬菜和硬殼類,如花生、核桃等;器質協(xié)心臟病人可按其原發(fā)病的食療而進行。
【預防保健】
1.避免精神緊張,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wěn)定;起居有常,勿過勞;戒煙酒,減少本病的誘發(fā)因。
2.積極治療原發(fā)病,預防外感,按時服藥,鞏固療效。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95.中醫(yī)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