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路感染系微生物侵犯泌尿道引起的炎癥,它可以累及腎盞、腎盂、輸尿管、膀胱和尿道,但在小兒常常不易確定部位,故統(tǒng)稱為尿路感染。本病發(fā)病率占泌尿系疾病的第3位,嬰幼兒發(fā)病率較高,女孩發(fā)病多于男孩,男女之比為l:4。小兒尿路感染一般預后較好,但若不及時治療,反復感染可導致瘢痕形成,甚至發(fā)展成慢性腎功能衰竭,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加之小兒尿路癥狀不典型,容易漏診,故須高度重視。 本病屬中醫(yī)“淋證范疇”,急性期多屬“熱淋”,慢性期多屬“勞淋”。 【辨證論治】 1.膀胱濕熱證 [證候] 小便短數(shù),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小腹脹滿,或有腰痛,常伴有發(fā)熱,惡寒,苔薄黃或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利水通淋。 [方藥] 八正散。主要藥物:瞿麥、篇蓄、滑石、車前子、梔子、木通、大黃、甘草、燈心草。 尿血明顯者加側柏葉、白茅根涼血止血;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大黃,并加枳實以通腑泄熱;尿中有砂石者加海金砂、石韋、金錢草以消熱利濕,通淋排石;陰傷口渴者去大黃,加生地、知母養(yǎng)陰清熱。 2.肝膽濕熱證 [證候] 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納呆,煩躁不安,可有嘔惡,食欲缺乏,腰酸脅痛,小腹脹滿,小便頻急,短赤澀痛,苔薄黃或黃膩,舌質紅,脈弦數(shù)。 [治法] 清肝利膽通淋。 [方藥] 龍膽瀉肝湯。主要藥物: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 兼有發(fā)熱者加大青葉、蒲黃、生石膏、金銀花以清熱解毒瀉火;嘔吐者加黃連、竹茹清熱降逆止嘔;胸悶脅脹者加青皮、烏藥、川楝子以疏肝行氣。 3.脾腎氣虛證 [證候] 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小便淋瀝不盡,或尿頻而清,夜尿多,神疲乏力,納呆,便溏,腹脹,腰酸困,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 健脾補腎。 [方藥] 四君子湯合濟生腎氣丸。主要藥物:黨參、白術、茯苓、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牡丹皮、桂枝、附子、川牛膝、車前子。 若小便澀痛者去桂枝、附子,加黃柏、土茯苓清熱解毒除濕;腹脹者加陳皮、烏藥散寒行氣。 4.肝腎陰虛證 [證候] 病情遷延不愈,尿頻,尿有余瀝,小便黃赤,頭昏耳鳴,潮熱盜汗,咽干唇燥,腰酸乏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降火。 [方藥] 知柏地黃丸。主要藥物: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若濕熱留連未清,小便澀痛者加蒲公英、車前草、石韋清熱利濕通淋;腰酸痛者加川斷、金毛狗脊、桑寄生補益肝腎;伴低熱盜汗者加鱉甲、銀柴胡、白薇退虛熱。 【經(jīng)驗方劑】 1.驗方一 [藥物組成] 車前子、穿心蓮、蒲公英各20克。 [功效] 清熱利尿通淋。 [適應證]用于熱淋之心火熱移小腸者。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2.驗方二 [藥物組成] 地錦草、車前草、海金沙、薏苡仁、篇蓄、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梔子等,任選一兩種,每味20~30克。 [功效] 清熱利尿通淋。 [適應證] 用于急性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3.驗方三 [藥物組成] 土茯苓、蒲公英各30克。 [功效] 利尿通淋。 [適應證] 用于各型熱淋尿檢白細胞增多者。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4.驗方四 [藥物組成]鳳尾草、鳳眼草、車前草、墨旱蓮各30克。 [功效] 清熱利尿通淋。 [適應證] 用于急性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5.趙心波治尿路感染經(jīng)驗方 [藥物組成] 冬葵子10克,篇蓄6克,瞿麥10克,木通6克,石韋6克,車前子10克,萆薢10克,黃芩6克,桃仁5克,生地黃12克,滑石10克,山梔5克。 [功效] 清心熱,利膀胱,化濕濁。 [適應證] 用于本病膀胱濕熱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其它療法】 1.外洗法 野菊花、苦參、黃柏各15克煎汁外洗尿道口,每日洗數(shù)次。用于尿道口異物刺激感、尿道口紅腫者。 2.坐浴法 金銀花、蒲公英、地膚子、艾葉各30克,赤芍、生姜各15克,通草6克,水煎,坐浴,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用于尿頻、尿急、尿痛。 3.針灸法 針刺百會、關元、中極、三陰交穴,每日一次。用于尿頻、尿急、尿痛。 4.推拿法 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鐘,揉魚尾30次;較大兒童可用擦法,橫擦腎俞、八髎,以熱為度。適用于脾腎氣虛證。 5.紫外線療法 對于反復發(fā)作的慢性腎盂腎炎無腎功能不全的患兒,采用腎區(qū)紫外線療法。 6.微波療法 以圓形輻射器置于腎區(qū),距離10~15厘米,劑量50~100瓦。每次5~1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用于慢性腎盂腎炎。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95.中醫(yī)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