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收藏古幣時日較短的同事,攜來一枚正面中央為“光緒元寶”四字和六瓣花星,下緣為“當制錢十文”,兩側(cè)邊緣分列“清江”兩字,背面中央為飛龍圖的銅元,詢問“清江”何意?二十多年前,我在初渉銅元時,為此專門查過資料,這類銅元與中心有“淮”字者,都是清末清江銅元局制造的。 清江銅元局因設(shè)在清江浦而得名。清江浦是“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主城區(qū)清河、清浦兩區(qū)的古稱。清江浦在歷史上一直隸屬于淮安府城(今淮安區(qū)),明嘉靖之后,由于黃淮改道,運河河道截彎取直,老淮安府城遠離了運口,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便為清江浦所取代。清江浦位處南北水運的樞紐,號稱“南北之襟喉,漕運之要津”。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達54萬,超越同期的漢口、南京,成為京杭大運河沿線享有盛譽的、繁榮的交通樞紐、漕糧儲地和商業(yè)城市。以清江浦和淮安府城為軸心的淮安城,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東南四都”美譽。 明代方尚祖有詩《清江浦》,專紀其盛: 高臺縱目思悠悠,排泣當年勝跡留。 樹繞淮陰堤外路,風(fēng)連清口驛前舟。 晴煙暖簇人家集,每挽均輸上國籌。 最是襟喉南北處,關(guān)梁日夜駛洪流。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江浦作為新縣城,由山陽縣劃入清河縣,先后為江南河道總督、淮揚道治所所在。每年經(jīng)此北運的漕糧高達六百萬石,淮鹽也因之行銷皖豫四十一個州縣,年征課銀達二十七萬兩。由此帶來了錢莊的昌盛,為滿足金屬貨幣參與流通的需要,在清江浦設(shè)立銅元局成為當務(wù)之急。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月,駐清江浦的漕運總督陸元鼎奏請設(shè)立清江銅元局。機器設(shè)備經(jīng)上海洋行從外國購買,生產(chǎn)規(guī)模在全國屬于大型,可日產(chǎn)銅元200萬枚以上。 由此以來,在清末,江蘇省內(nèi)就有了三地六家造幣廠,清江浦的這一個廠之外,分別還有設(shè)在江寧(現(xiàn)南京市)的三個廠,設(shè)在蘇州的二個廠。前已提及的有“清江”字樣的銅元外,帶有丙午“淮”字的大清銅幣系列銅元,也是由清江銅元局所鑄造的。 當時清廷批準設(shè)立的造幣廠一般都冠之以省名,沒有實際建制的江南省也循了此例,惟清江銅元局不用省名,獨冠以“清江”或“淮”,這在近代銅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從中可見淮安在當時的地位。 清江銅元局設(shè)立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初鑄“光緒元寶”樣幣,幣面上書“清江銅元局開鑄”,背為飛龍圖,因正、背面均無滿文,違反大清章法未獲批準,故遺存極罕見。 現(xiàn)存世量多的,是兩側(cè)邊緣分列“清江”兩字類銅元,此類銅元正面中央為“光緒元寶”四字和六瓣花星(小珠圈版中心無花星),上緣滿文“光緒元寶”,下緣“當制錢十文”,背面中央為飛龍圖或水龍圖,飛龍版上緣英文紀地“TSING-KIANG”,下緣英文紀值“TEN CASH”,兩側(cè)分列花星。水龍版上下緣均為英文紀地,上緣“CHING”,下緣“KIANG”,兩側(cè)分列花星。根據(jù)正面珠圈大小不同可分為多個版別,主要有:大珠圈背飛龍、大珠圈背水龍、中珠圈背飛龍、中珠圈背水龍、小珠圈背飛龍、小珠圈背水龍。均有光邊和齒邊之別,一般齒邊較少。
收藏隨緣。由于沒有專門尋找,目前我所收藏的“清江”銅元,均得自于上海,雖有十多枚,品種卻并不多,中珠圈類銅元尚屬遺憾。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按戶部章法,奉命改鑄中心“淮”字大清銅幣。此類銅元上書滿文“光緒年造”以及干支紀年“丙午”二字,下列幣值“當制錢二十文”或“當制錢十文”,兩傍分列“戶部”二字,背圖為大清龍,上書漢文“光緒年造”,環(huán)書英文,譯“大清帝國銅幣”。十文銅幣“淮”字有大、小之分,大清龍圖有地方龍、部頒龍之別。 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銅元,是清代頂級珍稀銅元,屬試鑄幣,黃銅質(zhì),位列銅元十大珍之一。存世僅兩枚,一枚由美國人R.B.WHITE收藏,另一枚為孫鼎先生舊藏,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光緒三十二(1907年)年七月,清江銅元局被裁撤停鑄,并入江南造幣廠,歷時僅一年七個月,共鑄銅元七億四千萬余枚。其規(guī)模之大,鑄額之多,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停鑄后,銅元局大部分設(shè)備被拆運至南京,但仍有少量留在淮安,以此為基礎(chǔ)成立了復(fù)興隆鍋廠,成為淮安近代規(guī)模最大的工業(yè)企業(yè)。1935年又利用銅元局舊房建淮陰電廠,后毀于戰(zhàn)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