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元,一個帽子橫行的時代 找樂據(jù)《元典章.刑部》記載,公元1312年(元仁宗皇慶元年),大元國潭州路治下發(fā)生了一起搶劫案,一個叫唐周卿的人伙同賈國賢,合謀強搶了蔡國祥一頂棕帽,上有紅瑪瑙珠一串,兩名罪犯因此獲刑刺字。 聽說過搶錢財、搶金銀財寶、搶女人搶山頭的,這搶帽子的還是頭一次聽說,因搶了帽子還獲了刺字之刑,可算是夠新鮮的事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事要不是放在元代之特殊歷史背景下,確實難以理解。 “帽子系腰,元服也。”、“元代官民皆戴帽?!保┟鞒鯇W者葉子奇在其所著之《草木子》一書中道破了元人服飾之時代特征。可見帽子于元人不是簡單的遮蔽陽光、風雨及保暖之實用意義,實為不分官民、日常服飾之必備。 元人之帽大致分帽頂、帽身、帽纓、帽帶四部分。明人沈德符所著之《萬歷野獲編》記載:“元時除朝會后,王公貴人俱戴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可見元代帽頂之裝飾實為展示帽子主人等級差別之物。 這種差別以帽頂之材質為主要體現(xiàn),元代王侯貴族多用價值昂貴的金玉寶石裝飾其帽頂,明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卷七 “回回石頭”記載:“成宗大德年間本土巨商中賣紅剌石一塊于官, 重一兩三錢, 估直中統(tǒng)鈔十四萬錠, 用嵌帽頂上。”一些王侯之帽頂裝飾來源于皇帝的賞賜,《南村輟耕錄》 卷十五載:“河南王卜憐吉歹為本省丞相時......郊行,左右捧笠侍,風吹笠墜,碎御賜玉頂,卜憐吉歹笑曰:是有數(shù)也?!?/span> 除帽頂外,帽帶亦可辨別帽子之等級差別,《元史.輿服志》記載:皇帝用“冠黃牙忽寶貝珠子帶”,只不過帽帶沒有帽頂那么顯眼突出罷了,而庶民則無論帽頂還是帽帶“不準用飾金玉”。蔡國祥的棕帽上有紅瑪瑙珠一串,故其人也絕不是庶民一級的人物,而在元代因搶劫作為身份地位象征、價值昂貴之帽子獲刑刺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臺北故宮藏元“花間行龍紋玉頂” 臺北故宮藏元“滿池嬌玉頂” 明梁莊王墓出土之嵌寶石金帽頂 私人藏元代銅鎏金嵌寶石帽頂 《草木子》又載:“元代官民皆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后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也”,即元代帽子大致有三大種類,其一為圓檐帽,因其外形酷似鈸(即老百姓常說的镲)而被稱之為鈸笠。
鈸笠帽應最為元代皇族士庶、主仆所鐘愛,無論是墓葬壁畫、墓葬隨葬陶俑還是書畫中的元人形象遺存,所見頭戴鈸笠帽的元人形象最為常見。 故宮藏元仁宗像 頭戴鈸笠 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形如元代帝王畫像之帽頂實物,明代梁莊王墓出土之嵌寶石金帽頂與其外形最為接近,該墓出土之諸帽頂很可能為元代作品,或延續(xù)元代風格所制;
埠東村石雕壁畫墓北壁壁畫之頭戴鈸笠帽人物形象(主仆均戴鈸笠)
赤峰三眼井元墓壁畫之頭戴鈸笠帽人物形象(主仆均戴鈸笠)
后德勝村元墓壁畫之頭戴鈸笠帽人物形象(主仆均戴鈸笠)
山西交城縣元代石室墓壁畫之頭戴鈸笠帽人物形象(主仆均戴鈸笠)
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畫之頭戴鈸笠帽人物形象
陜西橫山羅圪臺村元墓壁畫之頭戴鈸笠帽人物形象
西安南郊潘家莊元墓出土之頭戴鈸笠帽陶俑
王世英墓出土的頭戴鈸笠帽陶俑
其二為前圓后方之檐帽,據(jù)史載為元世祖忽必烈皇后察比改制而成。《元史· 世祖昭睿順皇后傳》 載:“舊制帽無前檐, 帝因射, 日色炫目, 以語后, 后因益前檐, 帝大喜, 遂命為式。”墓葬壁畫及陶俑雖未見官僚階層頭戴前圓后方檐帽之形象,但據(jù)此種帽式的史書記載起源來看,也應為士庶、主仆皆可佩戴的一種帽子。
該帽為陶制
西安南郊潘家莊元墓出土之頭戴前圓后方帽笠陶俑(仆人)
甘肅漳縣汪世顯墓出土之前圓后方鈸笠實物
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畫之頭戴前圓后方鈸笠人物形象(仆人,左一)
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畫之頭戴前圓后方鈸笠人物形象(仆人,左一、左三) 有趣的是,這種帽制很可能還影響了元人馬車之頂(或察比皇后的靈感來源于馬車之頂?)。此類帽制源于遮陽之用,故人佩戴此帽時,應無陽光則前圓后方,陽光炫目則前方后圓,馬車之頂不可隨意活動,故只能固定以前方之狀態(tài)。
王世英墓出土之陶車馬
西安南郊潘家莊元墓出土之陶馬車
其三為樓子,文獻中沒有交待樓子的外形特征,但根據(jù)元代畫作、出土遺物及樓子字義可推斷,樓子很可能為瓦楞帽。瓦楞帽在元代畫作、隨葬陶俑上均有展現(xiàn),士庶、主仆均有佩戴,且很可能為武職人員所喜愛。
元代瓦楞帽實物,圖片出土中國絲綢博物館
河南焦作西馮封村元墓出土之頭戴瓦楞帽舞蹈俑(仆人)
山西孝義下吐京元墓壁畫之頭戴瓦楞帽人物形象(仆人)
山西興縣紅峪村元墓壁畫之頭戴瓦楞帽人物形象(主仆)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壁畫之頭戴瓦楞帽人物形象(仆人)
陜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畫之頭戴瓦楞帽人物形象
元刻本《事林廣記》步射總法插圖之頭戴瓦楞帽武士形象
元刻本《事林廣記》馬射總法插圖之頭戴瓦楞帽武士形象 元代繪畫、陶俑以及考古發(fā)掘出土之元帽實物均表明了文獻記載“元代官民皆戴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的真實性,即元人士庶均戴帽且士庶之間沒有帽子樣式限定之分,士庶之間帽子樣式的選擇很可能也是自由的。另外,瓦楞帽、鈸笠及前圓后方檐帽多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元代畫作中,即帽笠實為不分時令可同時佩戴,故宋朝彭大雅《黑韃事略》中所記:“其冠,被發(fā)而椎髻,冬帽而夏笠”之“記載很可能應重新評估。
元刻本《事林廣記》雙陸圖中,官員頭戴瓦楞帽,仆從頭戴鈸笠
元刻本《事林廣記》習跪圖中,二人地位相當,一戴瓦楞帽,一戴鈸笠
元刻本《事林廣記》蹴鞠圖中,主仆各有戴鈸笠及瓦楞帽者
元刻本《事林廣記》大飯食儀圖中,主仆各有戴鈸笠及瓦楞帽者
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畫,墓主頭戴鈸笠,隨從頭戴前圓后帽 墓葬壁畫、墓葬出土陶俑以及文獻插圖均不見對于帽帶的刻畫,蓋因其位于頜下多難以刻畫而省略,只有故宮藏元代帝王畫像寫實而清晰的刻畫了帽帶的樣子,以元仁宗畫像為例,其帽帶為外罩金絲之起棱深色棗核珠配紅瑪瑙圓珠間隔穿系,外罩金絲很可能為文獻記載之“黃牙忽”,而棗核珠及圓瑪瑙珠很可能為文獻記載之“寶貝珠子”。
元仁宗像 值得注意的是甘肅漳縣汪世顯墓出土的一頂鈸笠帽實物,這件鈸笠帽經(jīng)文博人員復原后如下圖所示。結合前文元帽的構成、相關元代帝王畫像,且如上諸多的元代壁畫、文獻插畫以及陶俑多有明顯描繪帽纓、均無一處以珠串表現(xiàn)的帽纓樣式,筆者認為其珠串復原位置錯誤,實為帽帶而不是帽纓。上文提及的蒙古國巖洞墓出土的一串記為“項鏈”的珠串,應為同墓出土之前圓后方檐帽之帽帶。當然,此類帽帶實用意義可能次之,主要應為起類似項鏈的裝飾作用,并代表帽主地位之象征。
汪世顯墓出土之鈸笠
另據(jù)友人所拍攝之汪世顯墓出土之鈸笠帽帶細節(jié)圖所示,至少民間所出的帶瓦溝槽的瑪瑙、玉質棗核珠應為元帽之帽帶所用。
汪世顯墓鈸笠帽帶之細節(jié)圖
私人藏瑪瑙珠寶,部分為典型元代瑪瑙、玉珠 蔡國祥被搶劫之棕帽形制,很可能為以上三種帽式之一種了,其帽上的一串紅瑪瑙珠子,大抵相類于元仁宗或汪世顯帽帶珠子的樣子。 帽制早在元代就已擴散之朝鮮半島。元朝覆亡以后,明朝雖然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但事實上包括帽笠,及整個元代服飾之風在明代仍廣泛流行,只不過明人與高麗人均頭頂梳發(fā)髻,不類元人之髡發(fā),故其帽笠之帽兜均較元時帽笠高聳。清滅明朝之后,帽頂之制又延續(xù)至清代,元清之人均為髡發(fā),帽兜的高度又由明代之高聳回落,但帽形亦可找尋到元代之影子。 由元至明清三代,服飾制度已與唐宋有較大的不同,自元朝帽制之影響即可所見一斑,由此推斷自唐宋以來社會變遷之巨,不可小視。
朝鮮李朝哲宗像(1831年-1863年)
明魯荒王墓出土之鈸笠帽
頭戴鈸笠風格帽樣的康熙帝像 參考致謝: 《明代的蒙元服飾遺存考_以社會史視野下的考察為中心》 《蒙元時期的頭飾》 《敦煌壁畫中蒙古族供養(yǎng)人半臂研究》 《蒙元的服飾》 《淺析蒙古人的冠帽之飾及審美習俗》 《明梁莊王墓帽頂之研究_兼論元明時代大帽和帽頂》 《剛柔并濟張弛有度_首都博物館_大元三都_展元代陶俑解析》 本文已經(jīng)獲得作者與“興安北族”公微號授權發(fā)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