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十梅庵公園效果圖。 青島新聞網(wǎng)12月28日訊(記者 孫志文 通訊員 王彬)十梅庵公園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梅花園林,1999年被國家農(nóng)業(yè)部命名為“中國梅花之鄉(xiāng)”。今年6月份,李滄區(qū)啟動了十梅庵公園的海綿改造工程,對這座山體公園進行生態(tài)修復和全面整治。目前,李滄區(qū)建管局正組織施工單位進行地形整理和擋墻砌筑,以及海綿措施建設等基礎施工,計劃于2019年底竣工開園。
近年來,李滄區(qū)圍繞“治山、治水、治園、治路”四大工作,實施城市塑造上的“山水園圈”工程。在公園建設方面,先后啟動包含李滄文化公園、滄口公園、上王埠中心綠地(一、二期)及大棗園文化公園等城市公園建設改造,象耳山公園、樓山公園、老虎山公園、十梅庵公園、牛毛山公園、坊子街山公園、煙墩山公園等七座山體公園改造。今年以來,李滄區(qū)完成裸露土地整治48.5萬余平方米,新建改建綠地面積近12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4%,逐步打造山水相依、生態(tài)相連、文脈相融的城市新形態(tài)。
十梅庵公園位于文昌路以東,老虎山北麓山坡,處在李滄區(qū)的交通中心,地理位置優(yōu)越,總占地面積110公頃,最高海拔208.3米,最低處39.8米。據(jù)民間傳說,昔日天上十位梅花仙子因思慕此地的靈山秀水,而下凡在此,十梅庵因此得名。園內(nèi)原有景點三處,分別是東部為禽鳴苑;中為十梅庵碑廊,又名“青島碑林”;西為“青島梅園”,引種各種梅花400余株。 十梅庵公園原有的景點園區(qū)內(nèi)道路年久老化、兩處大型水庫防洪設施不足,沒有配套公廁和停車場,功能性嚴重不足。周邊居民對公園改造的需求日益強烈。李滄區(qū)以海綿城市改造為契機,啟動了十梅庵公園海綿改造工程。 據(jù)了解,十梅庵公園改造改造內(nèi)容包括結合原有地形地貌增設雨水花園、植草溝、生態(tài)旱溪、臺地花田等海綿措施,同時修建登山園路、新增健身休閑廣場和兒童活動區(qū)、配備健身活動器械、設置景觀小品、完善照明、綠化補植、景觀亮化及完善附屬設施配套等。按著“自然保護、生態(tài)修復、低影響開發(fā)”的設計原則和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對山體公園進行生態(tài)修復和全面整治。
工程規(guī)劃設計與老虎山整體改造規(guī)劃相結合,以老虎山獨有水系、湖泊及虎山山脈地勢為依托,打造具有海綿生態(tài)功能的濱水景觀,同時結合現(xiàn)有“禽鳴苑、梅園、書畫院、碑林”等人文景觀,建設“十梅枝頭禽鳴啼,朵朵梅開淡墨痕”意境的梅花主題景區(qū),傳承十梅庵的歷史文化,打造具有“梅花文化”特色的景觀效果,形成完整的集登山健身、休閑旅游、自然生態(tài)、人文、科教功能的十梅庵風景區(qū)。 隨著上合青島峰會的圓滿結束,青島迎來了“后峰會”時期,李滄區(qū)繼續(xù)推進美麗青島建設,鞏固峰會前來之不易的綠化美化整治提升成果。結合海綿城市建設,以改造建設促城市更新,以美麗行動提升城區(qū)面貌,對城區(qū)多處公園綠地實施各具風格的改造方案,同時結合周邊居民需求,在李滄的街角巷尾和居民樓周邊見縫插針地增設獨具特色的“口袋公園”,努力為居民打造全新的休憩、娛樂、活動場所,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方便、更豐富多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