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華景時代 閱讀障礙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有點陌生。它的基本表現是無法將文字與讀音聯系起來,很難在所看、所說和所寫之間建立聯系。 看起來有了閱讀障礙,人生就“玩完了”的感覺。但是你根本想不到的是,我們熟知的很多厲害的人物都患有或輕或重的閱讀障礙癥。 就像維珍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在學校的時候曾經被老師們嫌棄,他們覺得布蘭森又懶又笨。因為布蘭森有閱讀障礙,所以不能在閱讀上集中注意力,這對于一個學生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實際上,在我們普通的人群里,大約有2%—10%的人也“讀不好書”,也就是說,在一個30人的班級里,可能就有1到3個孩子“讀不好書”。 我們也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讀不好書、記不下來東西、理解不了別人的話, 但這不是閱讀障礙,真正的障礙,是我們越來越依賴便捷的電子產品而不肯多動用我們的腦細胞。 日本的一位腦科學大師園善博,他也是閱讀障礙癥患者,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缺陷,讓他專注于大腦研究。 他認為聰明的大腦其實是由習慣構筑而成的。并且,通過極其簡單且易操作的訓練,即可讓大腦變得更加聰明。 舉個例子
在這個基礎上,他獨創(chuàng)了一套記憶機制學習方法,每天都去反復練習。32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能大量地讀書。 他憑借這一經歷,創(chuàng)辦了屬于自己的“速學·速讀”班,向大眾傳授以大腦科學為支撐的記憶機制學習法。 園博善的記憶機制核心,是通過經常給大腦加負荷來提高大腦靈活性,并進一步提高發(fā)散思維的能力。通過這樣一個良性循環(huán)來提升頭腦的聰明程度。 怎么樣的頭腦才算是聰明的呢?我們常說:
我們可以把“頭腦聰明”總結為5個要素:記憶、歸納、理解、專注、發(fā)散。 這五個要素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關聯性。比如,“專注”有利于“記憶”,而想要“理解”清楚也少不了“歸納”工作。 曾經患閱讀障礙的園善博是個“笨小孩”,同普通人相比,他識字能力和記憶力都要差很多。 當時的他甚至不能正常閱讀圖書,但通過在這5個方面的持續(xù)訓練,他曾成為世界最快培訓出7336名學員及眾多作者的首席講師。 所以,無論你的大腦現在處于哪種程度,通過在記憶、歸納、理解、專注、發(fā)散等各領域的持續(xù)的日常訓練的積累,大腦都會從現有程度得到提高。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訓練這5個方面的能力呢? 在記憶、歸納、理解、專注、發(fā)散等五個方面,頭腦研究專家園善博給出了這樣的“小習慣”:
記憶的機制,是一個還原、再認識、再構成的過程,在再次“輸出”之前,都沒有辦法確定自己是否記住了。 記憶的最終目標是“再構成”,看看下面這個,大家就能明白怎么樣才是一次完美的輸出。 在工作中,特別是一些會議上,我們可以嘗試拋棄錄音筆這樣的電子工具,用筆把會議要點記錄下來。 在寫的過程中,我們就是在通過自己的理解在對聽到的內容進行理解和還原,這樣能給我們的大腦增加負荷。 另外,當我們需要從筆記上提取內容的時候,也在經歷再認識、再構成的過程。長期堅持,除了記憶力的明顯改善外,理解力也會得到提高。
當你大腦中儲存的信息屬于“無目標”“無規(guī)則”“無框架”的散亂狀態(tài)時,即所謂的“未歸納狀態(tài)”。主要有以下 三種情形:
公司開會時,常常會讓你有這樣的感想:“這會議究竟在探討什么?”“開會的目的又是什么……”發(fā)生這樣的情 況,明顯是因為“場面沒有被好好整理歸納”。 那么什么是歸納呢?請看下面幾項內容:
如果信息完全打亂在這里,則根本無從下手。然而,如 果按照下面的方法進行歸類,則會變得一目了然:
歸納就是這樣一個整理過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收拾臟亂的桌面或房間這樣的習慣來提高歸納力。
在理解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也許你會認為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兩種獨立的能力,但事實并非如此。 比方說,當有新信息進入大腦時,理解能力越強的人越會做出種種預測:
并且會一邊假設一邊聽對方的講話。所以我們可以經常進行這樣的想象練習:
你甚至不需要設定任何故事情節(jié),或者僅僅想象一下到某座城市旅行時的情境,又或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乘車兜風 時從眼前一閃而過的會有哪些風景。 能夠無限想象下去,持續(xù)不斷地大在腦內旅行的人,他們無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其實往往孩子會更喜歡也更擅 長這種幻想。 而長大之后,能夠自由想象的機會則變得少之又少。我希望你能體驗一下這種想象旅行的訓練。
不要太過刻意地期許“提高理解能力”“好好鍛煉一下想象力”,而僅僅是無限自由地去想象吧。 這是一個僅需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的訓練,所以一定要試試看。
對你而言,什么時候“效率最高”?我想,一定是被“截止時間追著跑”的時候吧。 “截止時間效果”是最單純高效的一種提高專注力的途徑。 從許多公司職員那里都會聽到“剛剛休過產假的女性,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效率極高”的事。因為她們下班后要去 接自己的寶寶,決不能加班。這樣的“截止時間效果”,最有助于提高專注力和生產力。
因為雖說截止時間的到來有助于專注力的提高,但也并不是說“快截止了再干活兒,否則集中不了精力”。 想要說的是,如果可以很好地安排時間,你就可以做到操控自己的專注力。
幾年前,日本曾有一檔節(jié)目推出了一個“打高爾夫時禁止使用英語”的計劃。
當這類已經用習慣的詞突然不能再用時,就需要找其他可替換的詞來代替,這時就會給大腦增添負荷。 訓練大腦“禁止”,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當規(guī)定“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不能再用右手”時,你將開始一段不同尋常的體驗。又或者,你也可以設定目標為“今天做飯不用水”“今天的每道菜里都要用水果”等等。 當設定了這樣的限制條件時,大腦就會開始拼命地想對策:“在限定范圍內還能做些什么?” 這種方式實際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法。也正是因為這種做法,為我們帶來了數之不盡的創(chuàng)新性產品和服務。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也請嘗試一下“故意找碴兒”(故意設定讓自己感到不便的條件)吧。 正是這種不便、受限的環(huán)境給你的大腦增添負荷,才有助于發(fā)散性思維活躍起來。 聰明并不是遺傳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同樣的,如果我們能通過后天的努力鍛煉,也可以獲得一個“靈光”的大腦。 作者簡介:文章出自公眾號“華景時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