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戰(zhàn)略要地,除關中外,就是山西了,歷史上占據山西的政權往往可以統(tǒng)一北方,甚至統(tǒng)一全國。 山西是根據“山川形變”而劃分的行政區(qū),它的“目”字形版圖自古以來,少有變化。西邊有呂梁山脈,南邊有中條山,東邊是太行山脈,平地崛起于華北平原,對河北、河南都有著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 太行山主脈被多條河流橫切,形成著名的“太行八陘”和多個險隘,自古烽火不斷。與此同時,山西的西部和南部被黃河包圍,省內有汾河沖擊灌溉,形成了多個富饒盆地。這些地形特征,使得歷史上的山西可以據險扼守,并隨時出兵,爭奪天下。 春秋時期的晉國就是以山西為根據地,成為一代霸主,即使后來三家分晉,各自得到了山西的一部分,韓趙魏也都列屬戰(zhàn)國七雄,趙國更是成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關鍵敵人。 從山西出發(fā),三個方向都是容易攻擊的地方。 山西南面是四戰(zhàn)之地的中原地區(qū),洛陽、開封兩個古都接近山西,處于它的攻擊范圍內。歷史上就有無數占據山西,并攻擊中原的例子,如北朝的匈奴王劉淵等。而強大的北魏之所以亡國,就是孝文帝放棄平城(今大同),遷都洛陽,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留下六鎮(zhèn)之亂的引子,使得洛陽城輕松被破。 之后,兒皇帝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給了契丹,其中就含有山西北部的四個州,導致周世宗、宋太祖這些猛人都沒法成功收復。北宋與遼在這個邊境線上常年拉鋸,楊家將抗遼,正是鎮(zhèn)守著山西的雁門關,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后來,金滅北宋的戰(zhàn)役中,金軍就是一路從山西出發(fā),不費多大力氣攻到黃河邊,與東邊另一路軍匯合,直接拿下北宋首都開封。 山西西面是古代極其重要的關中平原,對于定都長安的王朝來說,山西是一條命脈,長安想要爭雄天下,必須同時占有崤函通道和山西,不然很容易被人捅刀子。 春秋時期,秦穆公遠征鄭國,回師途中,就被晉軍在崤山設下埋伏,搞得全軍覆沒。反過來,從中原打關中路途艱險,而從山西方向來,卻只需要渡過黃河。隋末,李淵在太原起兵,首創(chuàng)了借山西拿下關中,繼而取得天下的案例。 正因如此,有趣的是,在古代眾多的王爺封號中,從晉王變成皇帝的最多,司馬昭、楊廣、柴榮、趙匡義、李存勖、石敬瑭等,都曾當過晉王。 山西東面,隔著太行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戰(zhàn)國時期的長平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的趙國失去了如今的長治盆地,從此首都邯鄲,多次被秦軍圍攻。 而自從北京成為全國首都后,山西便成為京城的堅強壁壘,山西告急,則北京憂懼。明朝北方民族就幾次攻下大同,兵臨北京城下。而明朝滅亡,直接原因也是李自成攻下了山西,并使北京陷落。 由此可見,山西作為華北的制高點,壓制著河北、中原、關中三大地緣板塊。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古代就沒有建都于山西的統(tǒng)一王朝呢? 可能原因在于它的北面沒有遮擋,長期與古代游牧民族接壤,是戰(zhàn)爭的前線,如果把全國首都放在山西,那戰(zhàn)略縱深太短,首都總是處于高危險下,首都一玩完,政權就難保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