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國人的“天命觀” 在中國人眼中,“天”,絕不簡簡單單是人們頭頂上的一方藍天,而是思想、有意志的,有喜怒哀樂額。這從老百姓口中的“老天爺”這個稱呼中就可以感受到。 從自然界進化為人,處于幼年的先民們,對大自然發(fā)生的一切還無法理解和認識,刮風下雨、電閃雷鳴,基本掌握著先民的生死存亡,而這一切,都是從人頭頂上的天空產(chǎn)生的。由此,原始的對天的崇拜誕生了,原始的宗教誕生了。 后來,中國的先哲們從原始的對天的崇拜出發(fā),升華、提煉出“天道”、“天命”的概念。中國人的天,到此就演化為蘊含精神、氣質(zhì)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國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的天。天道是天的原則、規(guī)律,是對人世的絕對命令,決不可違背。 不過,這時的“天道”,還未和“人道”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還沒有直接和人間的禍福吉兇發(fā)生聯(lián)系,大儒荀子才提出“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的觀點。 
 二、“天子”的由來 到了西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三策,“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之說漸起,讖緯之術(shù)逐漸興盛,開兩漢神秘主義先先河。自此以降,人道和天道漸漸合二為一,從而把人間行為與上天意志等同起來。 既然“天”是世間一切事物的主宰,那么,人間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也必須要和“天”產(chǎn)生瓜葛。于是,“天子”一詞出現(xiàn)了,皇帝,成了“天”的兒子,代表“天”來統(tǒng)治、管理世間的老百姓,這就是董仲舒的“君權(quán)神授”論。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張溫秦宓論辯。張溫問:天有姓沒有?秦宓答:有姓,姓劉。再問為何姓劉?回答說天子姓劉,天自然姓劉了,言外之意是兒子難道不和老爹一個姓嗎? 董仲舒的“君權(quán)神授”論,為后人制約皇帝留下了一個手段。一旦某個皇帝行為不端,大臣們就可以用日食、地震、洪澇、蝗災來提醒皇帝,你干的不好,老天示警了。 但更多的時候,這一理論成了皇帝自我神化的方式,比如“祥瑞”說、“圖讖”術(shù),成了愚民之術(shù)。 
 三、人道和天道 既然天道是宇宙間最高規(guī)律、最高原則,那么,如何獲得“天道”,或者說,如何讓別人認為你獲得了“天道”? 方法有二:一是上面所說的“祥瑞”說、“圖讖”術(shù)。比如搞些神龍附體、踩印懷孕之類的把戲。如陳勝派人學狐貍叫“大楚興、陳勝王”;劉邦說神龍飛到他媽身上就懷了他(這不是雜種嗎?。?;劉福通在石人身上刻了“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埋起來等。 但這些手法太粗俗、直白、鄙陋,沒什么技術(shù)含量,只能糊弄沒什么文化的老百姓,拿這套來對付貴族、士人就不會起太大效果。 這時就得用上另一手,從人道反推天道,只有行人道,才能得天道。所以歷史上凡是亡國之君,像夏桀、商紂、周幽、隋煬等等,沒有一個有好評的,滿篇都是“荒淫無道”、“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殘害忠良”等詞語。因為只有這樣說,才能證明他們失了人道;既然失了人道,也就失了天道。競爭的這方失了天道,另一方就注定得了天道。而得天道,就成為一切行動的終極合法性。手握天道,就是手握真理、道德、正義,就“天命所歸”、“奉天承運”,政權(quán)的合法性就有了,就可以安心作天子當皇帝了。至于對方是否像他們說的那么壞,只有天知道,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 我收集了了歷史上六大討伐檄文,《為袁紹討曹操檄》(陳琳)、《代徐敬業(yè)討武則天檄》(駱賓王)、《奉天討元北伐檄》(朱元璋)、《討粵匪檄》(曾國藩)、《討袁檄文》(孫中山)、《太平天國義軍奉天討清檄文》,用詞有所差別,手法基本一樣,先說對方如何如何壞,再說自己如何得民心,正義在手,真理在握,最后號召民眾起來。最有意思的是曾國藩和太平軍互相聲討的文章,雙方都把對方說的一錢不值,外人看來都不是好東西,就像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狗咬狗,一嘴毛”。 
 四、“替天行道”是婊子,誰有力量跟誰 所以,每當出現(xiàn)改朝換代、改制維新、變革革命等社會動蕩時期,一些占據(jù)物質(zhì)、精神、道義制高點的人,就會打出“天道”、“天命”的旗幟,以達到其目的。中國歷史上的多次農(nóng)民起義,基本都是用這個名目起事的。 《水滸傳》對此有生動形象的描寫。 話說《水滸傳》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伙同吳用、公孫勝玩了一出“石碣”下凡的鬼把戲,名正言順地當上了梁山的一把手。 宋江當了梁山的一把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梁山議事大廳,也就是梁山最高權(quán)力所在的牌匾“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山頂豎起一面杏黃大旗,上書四個大字“替天行道”。 為什么宋江要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呢? 這是宋江在向朝廷示好,暗送秋波,暗表心意。我梁山自此之后就不再于朝廷為敵了,不再把推翻大宋朝廷作為斗爭目標了,我們要歸順朝廷了,你們朝廷快來詔安吧。 所以說,宋江豎旗的舉動,和林沖殺人一樣,也是再向朝廷繳納投名狀。 大宋朝廷也有明白人,御史大夫崔靖就說“梁山泊上立一面大旗,上書‘替天行道’四字,此是曜民之術(shù)。民心既服,不可加兵?!睉摗敖狄环獾ぴt,光祿寺頒給御酒珍羞,差一員大臣,直到梁山泊,好言撫諭,招安來降,假此以敵遼兵,公私兩便?!被实劾瞎僖膊簧?,當即便差殿前太尉陳宗善為使,赍擎丹詔御酒,前去招安梁山泊大小人數(shù)。這就是梁山泊第一次詔安的由來。 為什么“替天行道”杏黃旗一豎,朝廷就知道梁山有歸順之意呢?奧妙就在“替天行道”四個字上。 “替天行道”這個道是誰得呢?是朝廷,還是梁山?如果是梁山得道,那就是朝廷失道,梁山就應該以有道伐無道,推翻大宋朝廷,建立一個新王朝,這就是李逵常說的“殺去東京,奪了鳥位”。但顯然梁山不具備這種實力。如果說朝廷得道,梁山就是失道,梁山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合法性、合道義性,這當然是宋江一伙所不能接受的。最終結(jié)果就是妥協(xié),朝廷、梁山半得半失,朝廷一面,天子至圣至明,不期致被奸臣當?shù)溃嬝鷮?quán);梁山一面,殺富濟貧,除暴安良,不反皇帝,只反貪官,但畢竟是強盜行徑,不在體制之內(nèi)。最好結(jié)果應該是梁山招安,回歸體制,外抗強敵,內(nèi)除奸黨,天下太平,安居樂業(yè),封妻蔭子,青史留名,兩個半得成一得,兩個半失成全失。 “替天行道”,多少罪惡借汝之名而行。 所以說,“替天行道”是婊子,人盡可夫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