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樣的語言最有魅力?什么樣的語言最能說服人心? 原文: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 譯文:語言可以有模叔的形象,事物一定有可供類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類比,就可以從中觀察對方下一步的言行意圖。 所謂“象”,便是用語言把要表達的某種事物描繪出一個具體的圖像,讓你看得到;所謂“比”,便是舉例子,打比方。利用象比手法,可于無形中得到有聲的言辭回應。 在這里,鬼谷子提出了象比法則。也就是說,鬼谷子認為最有說服力和最有魅力的語言必須具有象和比。象與比,是鬼谷先生獨創(chuàng)的名詞。象就是說話的人,所說的任何事情,像放映一個大片,要講出畫面,使聽者聽到聲音,聞到氣味,感同身受。比是比喻、打比方、講故事、舉例子。人在看見了畫面之后,就一定有所感觸。就把腦子里儲存的資料搬出來,一一比照,于是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 用大家都熟悉和了解的事物來比擬那些抽象難懂的道理和理論,比如母愛像太陽。母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事物,但太陽是每個人都看得見的日常具象,這樣一比大家都明白了。 鬼谷先生說:“欲開情者,象而比之,言有象,事有比。”如果一個人說的話富有畫面感,又能深入淺出打比方、舉例子,必定獨具感染力,讓對方身臨其境,從而能夠快速打開和調(diào)動聽眾的情緒。如果你的演說能達到這種境界,即使臺下坐著你的競爭對手,他也會情不自禁地為你鼓掌叫好。 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晏子使楚的故事。 齊國屢遭晉國兵臨城下,于是派晏子到楚國搞外交,以尋求戰(zhàn)略合作。但這個時候楚國國力強盛,不太瞧得起齊國。外交不平等,加上有求于人,外交工作肯定很難做。但是,你看晏子是怎么處理的。 楚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故意讓人在大門邊開一個五尺高的門洞讓晏子鉆,但晏子卻不上當,他回應了一句話:“只有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里鉆過去,今天我出使的國家是楚國,不是狗國,所以不能鉆這個狗洞。”楚王聽到后只好派人從大門迎接他。 晏子來朝堂拜見楚王,楚王問道:“你們齊國難道沒人了嗎?怎么就派你前來出使呢?”晏子如此回應:“我們齊國國都臨淄住有7000多戶,張開衣服的袖子像天上陰云,揮汗就像下雨一樣,路上的人一個挨一個,肩并著肩,腳尖踩著腳后跟為何說齊國沒人呢? 楚王說:“如果你們國家有人,為什么派你這樣的人前來?”晏子回應道:“我們國家派遣使臣,要看出使的國家而定,賢明的使臣派去見賢明的國君,不肖的使臣派去見不肖的國君,而我是最無能的一個,所以就被派到楚國來了?!?/p>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晏子是如何活用鬼谷子的象比原則來增強語言辭的感染力的,幾乎每件事都是一句話就能表述清晰。先是從小門聯(lián)想到“狗洞”再聯(lián)想到“狗國”,一系列的類比讓對方主動打開大門迎接。 接下來他又用高超的文采描繪出這樣的畫面:“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我們仿佛看到很多人熙熙攘攘的情景,如果把這句話挪用過來形容現(xiàn)在的“國慶黃金周”則畫面逼真、毫不過時。 在這里,晏子把象比原則用得爐火純青。他不辱使命,打壓了楚王高傲的氣焰,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利益。更牛的是,他不僅沒有得罪楚王,反而以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折服對方,贏得了對方的友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