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喜歡以圓象征團圓,故人們又把此扇稱為“團扇”。 古人愛寄情于物,故從魏晉起,在扇面題詩作畫便漸風行。 于是,便漸漸形成了這樣的“風景”:翩翩公子手拿折扇,吟詩作賦,競逐風流;大家閨秀手執(zhí)團扇,半掩臉面,秋波暗送。 一把團扇,就這樣裝下了男女之間的默默情愫。一柄團扇,就這樣道盡了東方文化的含蓄之美。 蘇州大大小小的園林新羅棋布地分散在姑蘇區(qū),無論是大是小,皆是規(guī)規(guī)矩矩精巧絕倫的。 在吳趨坊附近那些充滿市井氣息的民居中,就隱藏著一座精致且名聲顯赫的園林——藝圃。 說起這座名字都非常文藝范的園林,就不得不說它曾經(jīng)最有名的主人——文震亨。 文震亨是晚明人,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雖然名聲可能沒法和曾祖父相比,但是他很好地傳承了家族的文學底蘊,并且將晚明文人的雅趣都錄在了《長物志》這本書上,同時也留在了這座他所熱愛的園林里。 無獨有偶,在藝圃附近就住著一位同樣文人氣十足的85后團扇匠人——李晶。 這個清秀儒雅的85后年輕人,待人隨和,談吐幽默,有著他這個年齡難得的活力,卻又與古韻溫婉的姑蘇城市氣息相得益彰。 十幾年前,電視上一折程派京劇引起了少年李晶的注意。 “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隔簾只見一花轎,想必是新婚渡鵲橋”旦角正唱著《鎖麟囊.春秋亭》。 回憶中,“演員穿了一身紅,很喜慶很華麗,感覺好像有點意思。” 這一留意,便像覓得一處幽徑,他不知不覺走進去,漸入?yún)不ㄉ钐帲瑥拇瞬豢勺园巍?/span> 醉心戲曲的李晶,完全入了迷。 武術(shù)、舞蹈、音樂、詩詞、道具、服飾……戲曲藝術(shù)包羅萬象,他竟一一投入研究。 上學時期李晶用平時省吃儉用下的錢,開始了漫漫的收藏之路。 一次收藏中,李晶遇到一把團扇。這把扇子,只有扇框扇骨,沒有扇面。 李晶想找一位師傅修復。 可找了很多人,都直搖頭:“這是少見的緙絲扇面,做不了?!?/span> 緙絲?一個從未聽過的詞,就這樣貿(mào)然闖進他的生活。 自古以來,團扇也是包羅著各種工藝,扇面也是各色各樣的綾羅綢緞。 通過一個個精心安排,李晶將不同的工藝與材料結(jié)合,展現(xiàn)不同的構(gòu)思,在小小的扇面上嘗試不同的心意。 扇面的圖案主要依靠緙絲制作,但緙絲并不是去仿照古代畫作,而是從中展現(xiàn)緙絲本身的獨特,就像畫筆而不是相機,緙絲而不是畫筆。 用手藝的特點去表達設計,讓其回歸本身。 緙絲并非真用刀來雕刻,而是以生蠶絲為經(jīng)線,彩色熟絲為緯線,采用通經(jīng)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 這種織造方法,會在花紋與素地間形成鏤痕,好像刀刻痕跡一般,所以又稱刻絲。 而且,每換一種顏色就必須另用一只小梭,織造一幅作品,需要變換數(shù)以萬計的梭子。 工藝復雜,極為耗時,因此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緙絲代表中國絲綢的最高水準,它是現(xiàn)在唯一不能被機器替代的織造工藝,因為被譽為“織中之圣”。 所以,以前一般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享用。
深入了解緙絲后,李晶被震撼得目瞪口呆。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不能讓它亡了?!?/span> 李晶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昂芏嗍虑?,你不做,他不做,但總得有人去做?!?/span> 于是他決定靜下心來學習緙絲手藝,把它傳承下去。
以往的緙絲織物,太高高在上,不實用。 而現(xiàn)在的團扇,雖然實用,但缺少美感,李晶決定,把緙絲融入到團扇中。 這樣既能傳承緙絲工藝,又能拾起團扇失落千年的中國美。 這一結(jié)合,成品美得驚爆。詢問購買者,竟紛至沓來。 于是,李晶決定專門做緙絲團扇。
李晶的工作室里,一把團扇的誕生,離不開細致的工藝,緙絲、藤編、打銀、螺鈿、雕刻、攆須……這些傳統(tǒng) 工藝都能在團扇上一一應用,李晶當然不可能學會所有的工藝。 文化底蘊深厚的姑蘇古城云集了各種工藝的民間工藝藝人,為李晶的團扇修復和制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他們的絕活都可以被李晶利用起來,施于扇子之上。 李晶作為工作室的主人,擔任總監(jiān)的角色,并且負責扇面、裱框這兩個部分。
扇面上,李晶除了偏好緙絲,也多作綾羅綢緞,宋錦,漳絨等絲織品。 李晶從宋人花鳥畫中汲取靈感,將花鳥、魚蟲等題材繪于畫稿,也有在其上題詩作賦的,為團扇修復注入新生機的同時又不失傳統(tǒng)美學的韻味。
李晶常說,扇面之美只是其一,扇框、扇墜也很重要,它們本身就結(jié)合了諸多的工藝,要求一向嚴苛的李晶,在修扇制扇的過程中會仔細把好每一道關(guān),每一道工序,他都找最好的藝人來完成。 有時候與老手藝人切磋時他也常常會蒙生新的想法,把傳統(tǒng)的工藝與題材延展到現(xiàn)代的精神和審美中來。
團扇制作而言,包邊與漿糊的切入面很小,但足以想像每道工序中所暗含的細瑣與門道。 僅僅一條在外人眼中不足以為論、甚至若同隱形的包邊,都還未細述周全,管中窺豹,可見便是輕羅小扇,在制作工藝上也須嚴整以待。
如今的李晶早已從單純的“工藝修復”進化成了“設計創(chuàng)造”,在團扇這樣的“懷袖雅物”之上呈現(xiàn)傳統(tǒng)的工藝,使之有了實用性,得以傳承。
在李晶看來,傳統(tǒng)是個大寶藏,而團扇是很好的媒介,它融合了十幾種傳統(tǒng)手工藝。把團扇的修復和制作堅持下去,也是在發(fā)揚這些傳統(tǒng)工藝之美。他癡于此道,也樂在其中。
任何一個行業(yè)的長久發(fā)展,從來都不是囿于傳統(tǒng)不變,傳統(tǒng)需要傳承,時代在變,傳統(tǒng)也要適時向前。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追求,作為傳承手藝的匠人,李晶能做的就是將這份傳統(tǒng)文化最大程度的普及到大眾生活,脫離時代的傳統(tǒng)最終都將在歷史云煙中消散。
綾羅綢緞,工筆花鳥, 刺繡緙絲,年輕的歲月, 有人疲于奔波四海,山河羈旅, 有人選擇用一把團扇驚艷世人。 他是李晶,他是姑蘇城內(nèi), 那個和團扇相伴365個日夜的年輕手藝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