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洪武十九年頒布的《養(yǎng)老令》中規(guī)定:對八十歲以上的貧窮無業(yè)的老人,每月發(fā)給米五斗,油五斤,酒三斗。這種規(guī)定到了清乾隆年間的紹興尚有,每年臘月聚集鄉(xiāng)里老人行鄉(xiāng)飲酒禮。這種由官府出資,舉辦酒宴,揚“敬老尊老”之禮,使民間女酒習俗也增添了許多規(guī)范的禮俗和豐富的內容。女酒家釀不僅僅在當時紹興婚俗中得以廣泛應用,由于其酒經多年貯藏,品質優(yōu)良,才出現女貞酒的品牌。應用到人們喜慶吉祥的各種民俗活動中,這在當時紹興遵循官府倡導的禮制縝密,繁儀縟節(jié),等級森嚴,不可僭越違制,一切須循禮而行的一整套婚俗禮儀。使民間廣泛流傳下來的女酒避稅習俗演變成為封建道德所規(guī)范的女兒酒風俗。從倫理上明代是封建貞操觀念較為嚴格的時代,對婦女的貞節(jié)的要求更是達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因此明時女貞酒名出現,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在道德觀念上對婚俗禮儀中的政治觀的突出特點。
女貞酒又叫女兒酒,紹興女兒酒在明中葉時期,以自己獨特優(yōu)良品質和文化內涵走俏大江南北。明人筆記《西齋偶得》載:“今天下盛行三事,紹興酒、昆腔、馬吊戲、皆起于明之中葉……”但當時的女兒酒并非是酒鋪店家隨意可賣的商品酒,而仍是紹興婚俗家釀的珍藏品。到了晚清時期,京城酒肆有所銷售,但大多是贗品。 女貞酒在北方稱為“南酒”,本地人稱為“老酒”,“老酒”意為貯藏多年的陳年好酒,或許還有其他歷史悠久的原因,故稱“老”,老即尊重敬稱也。所以女貞酒的民間傳說頗有根由。明時,當朱厚聰作為太子時,曾微服私游到江南。一天,他與侍從路過山陰東浦鄉(xiāng)村,在一家姑嫂二人開的小酒坊中品嘗了該酒坊的家酒。還演繹了一段風流艷情之說。第二年,朱厚聰當了武宗皇帝,因念及女兒酒,下旨紹興府送酒上京,后還賜“孝貞”牌坊。所以歷史上有“女兒貞”、“女兒香”的紹興酒出現。據查是明代中葉時期,對于這個傳說后流行到清乾隆時代。由于乾隆亦是一位喜多外出巡游的風流皇帝。所以到了晚清時期,后人又把明武宗的傳說轉移到乾隆帝頭上,又神乎其事的增加了許多令人迷惑不解的神奇故事。使其孝貞女兒酒成為宮中“御酒”,雖是民間傳說,但“孝貞酒坊”確在紹興東浦,曾是紹興歷史上的一家頗有名氣的釀酒世家,其坊史已有三百多年,到了晚清開始落敗、蕭條。其孝貞匾額至今尚存,由于年長日久,匾額色漆風化,字跡卻依稀可見,但不是“乾隆御筆”,竟出自清同治年間的一位王姓舉人之手,現存東浦酒廠內。傳說畢竟是有是非的事,但至少說,歷史上的女酒習俗,經明清時期的封建道德觀念的束縛和禮制嚴格規(guī)范,已成為人們在婚俗禮儀中的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情感交往的吉祥禮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