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國傳統(tǒng)的木結構建筑并不高大,帝王的居所多數(shù)僅為10米-20米高,一般的民宅更是不過數(shù)米。但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是個例外。 應縣木塔始建于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高達65.84米,相當于一幢20多層的現(xiàn)代高樓,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 木塔渾身上下沒用一顆鐵釘,全塔在結構上均由卯榫咬合而成,千年承重數(shù)千噸而不下沉,這樣的奇跡讓應縣木塔和法國埃菲爾鐵塔、埃及金字塔一起蜚聲海外。 千年間,其他類似的木塔或毀于天災、或失于人禍,唯有應縣木塔存于世間。 40余次地震,200余次槍擊炮轟,無數(shù)次電閃雷擊;強震不倒、炮擊不毀、雷擊不焚,堪稱“中國第一木塔”。 這座凝聚了古代匠師聰明才智和精湛工藝的木塔歷經(jīng)了千年風雨、多次地震甚至戰(zhàn)爭炮火的考驗,仍屹立至今,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 它為何如此強悍?這得從木塔的結構與斗拱的相互作用中去尋找答案。 應縣木塔在設計和施工上匠心獨具,結構上采用雙層環(huán)形套筒空間框架:由內外兩圈柱網(wǎng),各層通過柱、梁、斗拱嵌套在一起而形成套筒結構。 上層柱腳插在下層柱頭的枋上,并向內遞收,不僅形成一層比一層小的優(yōu)美輪廓,由柱頭枋構成的閉合木框還起著圈梁作用,木塔的結構體系有如一個剛性很強的八邊形套筒,其中斗拱就起著關鍵的穩(wěn)定作用。 遼代木構建筑結構體系進一步創(chuàng)新,在結構中大量使用斜撐構件,保證了結構剛性,改變了傳統(tǒng)的四邊形體系。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靠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由于斗拱之間不是剛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調整變形的作用。 但由于斗拱系統(tǒng)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即斗、拱等榫接在一起,相當于許多小型的懸臂,它們能夠調整傾角、平衡彎矩。 因此在受到地震、炮擊等異常震動時后,斗拱成為一種阻尼裝置,木塔可通過斗拱榫卯間的摩擦、錯位,可以消耗掉外來的巨大能量,使得木塔具有較好的抗震、抗沖擊性能。 應縣木塔的斗拱多達54種,但斗拱的變化并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根據(jù)結構穩(wěn)定和各層出檐尺度來調整斗拱出跳數(shù)與形制變化。 如果說應縣木塔是一篇驚世樂章,斗拱則無疑是最美妙的音符。 除此之外,木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與梁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使內外兩圈結合為一個剛性整體。這樣,一柔一剛便增強了木塔的抗震能力。 結構布局的合理性使應縣木塔在受到多次地震甚至炮擊之后依然屹立不倒。 如今,尋找遠逝千年的遼文化遺跡已十分艱難。但走近應縣木塔,密集的遼文化信息卻撲面而來,雕塑、印刷、繪畫……稱應縣木塔是一座遼代藝術寶庫,實不為過。 ... 今天的應縣木塔雖然仍舊保持著良好的外觀,但畢竟年代久遠,風雨侵蝕、木材老化、人為損壞,各層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傾斜。一些木構件的彎曲開裂,更是觸目驚心。 雖然我們可以進行小范圍的修修補補,但如何讓它繼續(xù)挺立千年,才是學者們最頭疼的難題。 希望應縣木塔一直不倒,希望木匠工藝一直傳承,希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