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人把話說完,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這不僅僅是會不會說話的問題,更是一個人最深層次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水深流緩,語遲人貴,水深故而平靜,語遲故能深遠。 人生之大境界莫過于此。 01 不搶話的人,不會自作聰明 不少人有搶話的陋習,往往是自作聰明,以為自己比其他人懂的都多。 幾個朋友圍在一起,聽其中一個人興致勃勃的講懸疑故事,另一個人加入了,沒聽幾句就大聲叫著,說出了結(jié)局。結(jié)果不歡而散,講故事的人不會對這個搶話的人有好感,其他人也不會對他有好感。 《菜根譚》說:“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知道并不一定要說出來,有些話不適合你說,有些場合也不需要你說。 搶話,不僅讓人討厭,還有可能引發(fā)誤會。 一個男孩喜歡一個女孩,但一直不敢說出口。沒想到女孩先表白了:“我喜歡你”,男孩心中暗喜,趕緊說:“你是一個好女孩......” 女孩打斷男孩:“好的,我知道了。”男孩有點著急,說:“我......” 女孩冷漠的說:“你不用說了,再見!”就這樣,男孩那句“我,也喜歡你”,女孩永遠也聽不到了。 很多事情,就壞在沒有聽對方把話講完。 不搶話的人,懂得謙遜,不自作聰明,不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內(nèi)心。 不搶話,是基本的社交禮儀,也是一個人修養(yǎng)的深層次體現(xiàn)。 02 不搶話的人,不會意氣用事 遇到急事,難事,心里著急,就更容易搶話說。 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經(jīng)思考的話語,往往前言不搭后語,甚至無法挽回,極易誤事。 當你滔滔不絕的時候,你的大腦已被謀殺了一半。 遇到事情,語言交流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沒有意義的爭論,最后往往是兩敗俱傷。 《菜根譚》說:“心亂靜中亂,心靜亂中靜?!?/strong> 心里靜,哪怕周圍混亂,內(nèi)心也是平靜的。 有修養(yǎng)的人,就算心里一時波濤洶涌,也會迅速平靜下來,外表更是波瀾不驚,給人成熟穩(wěn)重的印象。 心理學家指出:若一個人心里有事,就會啟動心理定勢,直到把所有話都說完,才會轉(zhuǎn)而去聽別人的意見。 所以,要想解決問題,首先得學會聽完對方的話。 古語云:“智者先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span> 聰明人不搶話,因為分得清輕重緩急,不爭一時短長。 與其搶話,不如先理順思路,想好該怎么說,一語中的,解決問題。 03 不搶話的人,心里裝著別人 不吐不快,將想說的話說出來確實是件讓人愉悅的事情,但應該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 上帝創(chuàng)造人的時候,只有一張嘴卻有兩個耳朵,就是讓我們少說多聽。 傾聽,要放棄自己的立場,完全進入對方的世界,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這正是傾聽之所以困難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權利,很多時候閉嘴遠比開口效果好得多。 美國鄉(xiāng)村,一個男孩對著月亮跳啊跳。媽媽好奇地問:“你在干什么?” 男孩指著月亮,興奮地說:“我要到月亮上去!”媽媽很吃驚,但還是默默聽完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 孩子講完后,媽媽笑著說:“很好啊,但你要記得回家吃晚飯?!?/span> 多年以后,美國人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人,而他,正是當年的那個小男孩。 《菜根譚》說:“口乃心之門?!?/strong> 有修養(yǎng)的人,心里裝著別人,所以不會搶話,懂得傾聽。 被傾聽的人,不需要你做什么,在你認真傾聽完的一剎那,他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得到了滿足和滋養(yǎ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