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蒙湘 · 主播 | 簡寧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千百年來,世界上有華人處,就有蘇東坡的詞。 這位大文豪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不僅是因為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更因為他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充滿智慧的生活哲學(xué)。 林語堂曾說:
蘇東坡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多是狂放不羈、豁達樂觀。其實,蘇東坡一生飽經(jīng)憂患,嘗遍了酸甜苦辣、人情冷暖。 縱然才高如他,也直到不惑之年才明白了生活的真諦。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guān) 元豐三年,新年伊始,百官們紛紛換上朝服,帶著一片喜氣走向皇宮,等待上朝。 在步伐一致的人潮中,有一個人卻低著頭反道而行,因為他迫不得已離開了汴京,被貶往黃州。 這個神情落寞的中年人就是蘇軾。 那年,蘇軾已經(jīng)四十三歲了,官場沉浮十余年,他沒有學(xué)會明哲保身,而是始終保持赤子之心,看到不忿之事,不吐不快。 當(dāng)時,宰相王安石提出變法,蘇軾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他的堅持惹怒了對方,一些心懷鬼胎的小人借題發(fā)揮,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添油加醋地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壞話。 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 不出意料,蘇軾很快被逮捕,并牽連了許多人,這些人被朝廷主流拉入了黑名單,稱為“元佑黨”,而蘇軾位列此名單之首。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在獄中住了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邊緣。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最后才保住了性命。 出獄后,蘇軾被貶往黃州,名義上降職為低微的團練副史,實際上是一個被圈養(yǎng)的罪人。他深感郁悶,夜夜尋醉。 有一次,蘇軾出去喝酒,半夜回家敲門,家中小童睡得熟,怎么敲都聽不見。蘇軾只好站在江邊等到天明。 聽著陣陣江濤聲,蘇軾心中五味雜陳。 他回想起前半生的豪情壯志,頗有隨風(fēng)飛馳,征服四海八荒之勢。而眼下,他身為貶官,困于荒城,終日無所事事。 他將內(nèi)心深處的煩憂與掙扎掏出來反復(fù)咀嚼,為什么家童可以隨遇而安,酣然入睡,而自己卻苦悶難脫呢? 楊絳說:
千年前的一個夜晚,大文豪蘇軾也找到了相同的答案: 人生萬般痛苦皆因為人們無法忘卻營營,貪念功名利祿,才會患得患失。 建功立業(yè)不如淡泊高遠,封妻蔭子不如遨游江海,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于保持精神愉悅。 天亮后,頓悟的蘇東坡哈哈大笑,揮毫寫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豪言壯語,倒頭大睡,鼾聲如雷。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從被貶的打擊中走出來后,蘇軾開始扎根于平凡生活,寄情于煙火之樂。 初到黃州,蘇軾窮困潦倒,甚至養(yǎng)不活家人,只好向太守徐君猷要了一片荒地。 蘇軾給這片地取名為——東坡,他自詡為東坡居士,從此開始了農(nóng)耕生活。
看到自己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的小綠苗,他歡喜得像個孩子般跳起來。 過去只知道用俸祿養(yǎng)家,直到現(xiàn)在他才知道了真正的五谷之香。
東坡肉的名聲自此而來。除了東坡肉,蘇東坡還發(fā)明了東坡魚、東坡羹等66道菜肴,儼然一個美食家。 有了美食,自然少不了美酒。
掌握了這些生活的技能后,蘇東坡一發(fā)不可收拾,他興趣廣泛,并且造詣極高。他研究茶藝,留下了許多茶道著作。 他尋山玩水,留下了千古絕唱《赤壁賦》和《念奴嬌》。 縱然身陷困頓,他依然保持樂觀,把生活經(jīng)營的有聲有色,趣味十足。 摘下名利的包袱,蘇東坡活得自由自在,他將生活所見、心中所悟展現(xiàn)在文字和繪畫中,只是曾經(jīng)的苛刻和尖銳,變成了親切溫暖的詼諧,透徹而深刻。 有人曾向蘇東坡請教養(yǎng)生之道,蘇東坡思忖片刻回答:
沒有多少可供支配的財富,生活依然可以簡單卻充實。 人間至味是清歡,素美才是生活的底色。 年過半百的蘇東坡用親身經(jīng)歷告訴人們,人的生活即是心的生活。他成了中國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 人生如逆旅,他鄉(xiāng)即我鄉(xiāng) 在黃州生活了四年后,蘇軾被召還朝,當(dāng)他看到朝廷中一片烏煙瘴氣,毫不客氣地對新舊兩黨提出了諫議和抨擊。 他自知此舉不被待見,于是主動申請外調(diào),遠離是非之地。 在蘇軾眼中,活下去很容易,可是人活在世上,倘若只求生存而違背自己的意愿,那樣還不如不活。 生存很重要,人的原則和底線更重要。 因為真性情,無論被流放到哪里,蘇軾都能交到朋友。他自豪地寫信告訴弟弟:
在蘇軾眼中,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他穿著草鞋到處流浪,和鄉(xiāng)野漁民混在一起,談天說地十分開心。 因為接地氣,蘇軾深知人間疾苦。在流放期間,他盡自己所能為百姓做實事。
中國人自古都有落葉歸根的觀念,晚年時期的蘇軾漂泊在儋州,樂呵呵地寫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把儋州當(dāng)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用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捕捉灑落在生活中細微的美好之處。 詩人余光中曾說:
人生最長不過三萬六千日,能體驗生活之美,也就美好可喜了。 追求詩和遠方,不如心中種菊 人是群居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 面對生活的紛爭與無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蘇軾同樣仕途不得志,同樣鄙棄榮華富貴,但他從不向往海上仙山或西方凈土,他留戀人間的煙火之氣。 他深知:高處不勝寒??v然可以起舞弄影,但那種清冷孤寂怎能和人間的煙火氣息相比?。?/span> 世路再艱險,人也要快樂地走下去。 蘇軾臨終前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忘記了自己才華橫溢,卻遭人排擠,一貶再貶,也忘記了妻子早逝、愛妾死別、幼子早夭帶來的累累傷痛。 他在意的,反而是生活帶來的樂趣與價值:
他相信枯木可以絕處逢生,縱使艱辛也依然茁壯屹立。 人生實苦,與其將情懷寄托于詩和遠方,不如認真經(jīng)營當(dāng)下的生活,在心中修籬種菊,一路前行,無憂無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