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吳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始終沒有形成凝聚力,豪族對開疆擴土的積極性不高,不擅長攻堅;二是守土責任感強烈,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夠堅決的抵御侵犯之敵。也就是說,東吳軍隊在保家衛(wèi)國這方面表現(xiàn)的很出色。但是開疆擴土時,就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了。 至于說東吳和蜀漢的戰(zhàn)力誰更強,這明顯是東吳要更強一點。論人口,論人才,都是東吳要更勝一籌。 那么實力比蜀漢更強的東吳,為何卻連淮河都過不去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東吳方面根本就沒有實力,也沒有勇氣把國境線推至淮河一線,并吞并淮南。并且東吳豪族對開疆擴土的積極性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舉兩個具體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石亭之戰(zhàn),即歷史上的“周魴斷發(fā)賺曹休”。 魏文帝曹丕去世后,魏國大軍調(diào)動頻繁,對東吳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于是東吳便于公元228年,主動策劃了一場引誘魏軍深入的殲滅戰(zhàn)。 當時東吳設計引誘魏國揚州都督曹休率兵深入?yún)菄硟?nèi)。吳軍在本國境內(nèi)本來都打贏了魏軍,差點要了曹休的老命。結果東吳方面打著打著,發(fā)現(xiàn)魏軍增援了,于是立即罷兵休戰(zhàn),沒有下文了。一年后孫權于建業(yè)稱帝,東吳與曹魏五年沒有大戰(zhàn)。 相比東吳,蜀漢的外擴積極性要高的多。 在聽說東吳方面大勝的消息后,蜀漢方面做出了積極回應。諸葛亮在成都調(diào)兵遣將,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以強行軍一千多里的速度兵出去陳倉道,打算閃擊陳倉。結果遭到守將郝昭的堅決阻擊,最后因為備戰(zhàn)時間倉促,糧草準備不足而退兵。但是諸葛亮于次年春天又再次出兵,逼曹叡連忙從荊州前線召回張郃,并緊急把曹魏的中軍主力用來對付諸葛亮。 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wèi)、虎賁使衛(wèi)郃。——《三國志·張郃傳》 最后的戰(zhàn)果是,諸葛亮在這次北伐中乘機順走武都、陰平兩郡。(魏軍主動放棄) 比石亭之戰(zhàn)的戛然而止,更讓人嘆息的是孫權對北伐的態(tài)度。 孫權在多次謀求徐州失利后,呂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現(xiàn)在東吳曹魏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東吳不應該跟曹魏死磕,而是徐圖自保。于是在此之后,東吳方面采取了偷襲荊州以削弱蜀漢對它的威脅;并以劫掠人口財貨為主要目標的策略。而謀求土地已不再是東吳的第一訴求了。 這種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變更,大器感瞬間就降低了幾個檔次。 當然了,東吳對魏搞騷擾戰(zhàn)也是有用的。青龍元年(233年),魏國揚州都督滿寵就實在是受不了孫權的騷擾了,便上疏曹叡,請求把合肥舊城燒掉,另在西邊三十里修了合肥新城。(離水路比較遠) 那個讓孫權傷心、張遼揚威的合肥城,就此灰飛煙滅了。 然而,這并沒有什么卵用…… 曹魏自己燒了合肥舊城,并不意味著孫權就能把邊界線推到合肥舊城。并且,還別說是把國境線推到合肥舊城了,孫權他就是想在長江北岸展開大生產(chǎn)活動,也都會被曹魏騷擾得很頭痛。 據(jù)史料記載,曹魏在魏吳邊境搞屯田,孫權會跑去劫掠;等孫權也搞屯田時,曹魏也會跑去劫掠。這搶來搶去,最后就變成了兩個土匪集團的搶劫成果展示會。 三年春,權遣兵數(shù)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寵以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衛(wèi)兵去城遠者數(shù)百里,可掩擊也。遣長吏督三軍循江東下,摧破諸屯,焚燒谷物而還?!度龂尽M田牽郭傳》 由此可見,對淮南地區(qū),孫權是既無力,也沒有勇氣去嘗試占據(jù)。他每次動輒以十萬大軍出征,都是以騷擾為主,其目的就是把周圍的地方變成緩沖區(qū),讓曹魏居民無力在那里安心種地生活。 并且,孫權的劫掠人財?shù)囊靶?,還遠遠不限于在淮南地區(qū)。按《孫韶傳》的記載,曹魏和東吳在徐、泗、江、淮的地面上,搞了一條長達幾百里的無人區(qū)。雙方都在比狠,就看誰狠的更徹底。 至于攻城掠地嘛,孫權是這樣打算的:主要曹軍的主力不來,他就耀武揚威,只要曹魏大軍一出,他立馬就撒丫子跑路。 這個套路,孫權玩了整整十年。 后來,連曹叡都看出孫權的那點出息了。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孫權為了配合蜀漢,也派出三路大軍。結果曹叡表示:諸葛亮才是勝敗的關鍵,渭水一戰(zhàn)只許勝,不許敗!我不管司馬懿怎么打,哪怕是丟人現(xiàn)眼也無所謂,只要能打退諸葛亮即可。否則大魏的西部危矣。至于孫權一路,只要我親自帶兵去討伐,孫權老兒這個膽小鬼肯定要跑路。因為我已經(jīng)看穿他的尿性了。 結果曹叡居然還是高看了孫權,他預料自己到前線,孫權就會跑。然而魏軍主力離前線還有數(shù)百里時,孫權就望風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征,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zhàn),帝軍未至數(shù)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三國志·魏明帝本紀》 可能有人會問,年逾五旬的孫權被曹叡這個晚輩小兒這么欺負,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孫權他就是忍氣吞聲了。 如果孫權還活著,他一定會說: 決戰(zhàn)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曹叡小兒實力那么強,我打又打不贏,不忍氣吞聲還能怎么辦?就算東吳起傾國之力攻下了淮南,我也守不住。只要曹魏一個反撲,一切立馬就會回到解放前。并且,我還告訴你們哦。東吳自身還有個大問題,這個事情連我也解決不了。 什么問題呢?就是東吳自身的內(nèi)部政治環(huán)境也不支持東吳搞大規(guī)模的北伐行動。 在三國當中,蜀漢的內(nèi)部是最穩(wěn)定的。一共就兩任皇帝,劉備病死白帝城后,諸葛亮掌權十二年,之后蔣琬費祎董允等又維持二十年。在黃皓開始折騰到民有菜色之前,蜀漢穩(wěn)定了三十年;之后一直到被滅,沒有天子被廢,沒有權臣互戮的問題。也就是開國之初,南方亂了三年,但是諸葛亮一個秋天就平了。除此之外,蜀漢就找不出什么黑點了。劉禪可謂是三國十一位皇帝中,最幸福的一個。什么國事大事都不用他操心,然后他的在位時間還是最長的。 相比于蜀漢,曹魏和東吳都是不幸福的。曹魏不敘述了,慘到無以復加。這里只說東吳的情況。 孫權還活著的時候,就沒有搞定臣子對君主不忠的問題。在他在位后期,東吳經(jīng)歷了二宮之爭,太子、魯王分別被廢被殺,連陸遜因此也被逼死了。目的就是為了子孫的皇位能夠千秋萬代傳下去。結果孫權死后,東吳的皇權還是讓權臣給把持了。 先是諸葛恪弄權,等他被殺后,宗室成員孫峻和他弟弟孫琳又繼續(xù)弄權。整個弄權時間長達五年之久,搞到最后,連小皇帝孫亮也被廢了。 比權臣弄權更慘的是,東吳的顧步朱陸四大豪族在東吳的世襲地位,幾乎全方位的影響到了東吳的國策。具體就不說了。這里只說一個例子:陸遜的兒子陸抗,他最有名的戰(zhàn)績就是搞掉了謀叛的步闡。嚴格來說,這是東吳的豪族內(nèi)斗,是陸家與步家的內(nèi)斗。而這種內(nèi)斗從東吳立國到最后被滅,一直都沒有消除過。 當然,東吳的內(nèi)斗問題,蜀漢也有,但是蜀漢很快早就把李嚴、廖立等實力派都按住了,沒讓反對派能夠得勢。 所以蜀漢和東吳的內(nèi)部環(huán)境,那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蜀漢相對集權,諸葛亮辦大事的行政效率很高;東吳的集權力不夠,豪族在很多時候與中央并不是一條心。 這種情況下的東吳,打起仗來怎么可能有團結性呢? 若是攻伐荊州,開擴江南,東吳的四大豪族會迸發(fā)非常大的熱情,因為劉備弱,挑食子撿軟的捏嘛!成功幾率會很大。這也正是為什么當年周瑜打南郡,呂蒙、陸遜偷襲荊州時,吳軍的戰(zhàn)斗力會爆棚。 但若是興兵北伐,曹魏的實力先不論。就說長途跋涉千里,四大豪族哪個愿意承擔這么大的開支?比如說陸遜,他手底下幾萬陸家軍,都是以他的食邑俸養(yǎng)的。守荊州,沒有問題。北伐,積極性不高。 而這種積極性不高的代價就是:孫權的幾次北伐,都如同十萬大軍游行示威,能搶就搶,不能搶就趕緊跑。這些人不是真的去玩命的,他們出發(fā)前就給自己劃了條線——不做虧本的買賣。 總的來說,東吳的勢力始終推不了淮河,主要是因為東吳的實力弱。因此就算東吳打下了合肥,打下了淮南。它自身實力不足,最終肯定也是守不住。 除了實力差距外,東吳內(nèi)部不團結,國策制定的很猥瑣也是拿不下淮南的原因。 孫權當年制定了騷擾曹魏的出兵目標,于是后來的人就都以此為出兵目標了。在這種大政策的影響下,東吳沒能力,也沒勇氣與魏國在淮南一決雌雄。 至于東吳與蜀漢誰更強,這明顯是東吳要更強一點。只不過蜀漢的政策是積極外擴,對曹魏造成了事實上的威脅。而東吳坐擁一倍于蜀漢的人口優(yōu)勢,卻始終沒有大規(guī)模的攻伐。以至于雙方最終變成了相互劫掠的拉鋸戰(zhàn)。而東吳的實力不如曹魏,相互拉鋸的結果就是東吳服用了慢性毒藥,雖然可以保一時的太平,卻最終逃不掉被滅亡的厄運。 |
|
|